发布时间:2024-12-23 01:29:57 来源: sp20241223
在吉林省梨树县国家百万亩绿色食品原料(玉米)标准化生产基地核心示范区内,玉米长势喜人,遥控无人机正为农田喷施农药,广袤的黑土地焕发着勃勃生机。
“我们始终致力于丰富拓展‘梨树模式’的内涵外延,打造更加节本增效的‘4+2梨树模式’,现在已经初步实现种养循环、绿色发展。”说话间,梨树县农业技术推广总站站长王贵满走进玉米地,弯腰扒开覆盖在黑土层上的秸秆,观察墒情。
数据显示,经过多年连续监测,实施“梨树模式”的地块每公顷可节约成本1200元左右,单产提高8%以上。
作为极为宝贵的农业战略资源,保护好、利用好黑土地是扛实维护国家粮食安全政治责任的重要物质基础,更是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推进耕地资源永续利用的核心任务之一,事关全局,至关重要。
“‘梨树模式’的核心,就是把先进科技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提升黑土地耕地资源的合理利用水平。”中国农业大学教授周虎告诉人民网记者,“梨树模式”的本质就是进行保护性耕作,减少黑土地耕层土壤扰动,增加地表覆盖。
“梨树经验”“龙江实践”“三江经验”……在广袤的黑土地上,越来越多农田开启黑土地保护综合技术模式,以科技创新,推动黑土地保护提档升级。
“一寸黑土的形成需要一千年,一寸黑土的流失却只需要一场雨、一阵风。”黑龙江省海伦市黑土地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站站长、研究员隋跃宇认为,用好科学技术,守护“耕地中的大熊猫”刻不容缓。
种地到“慧”种地,农业尽显“科技范”,为黑土地保护提质升级保驾护航。2021年,中国科学院启动“黑土粮仓”科技会战,首次得出黑土区侵蚀沟有49.6万条的数据,摸清了黑土侵蚀沟的空间分布,同时对黑土地自然资料土壤性质、作物生长状况等进行全方位监测,创建了以地理学、大数据、现代农业集成的“全域定制模式”等,全方位保卫“黑土粮仓”。
中国科学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刘焕军向记者介绍,近年来,许多新技术与科研成果被成功应用,护航黑土生“金”。
“基于时空大数据的变量施肥技术体系,包括智能监测、诊断、决策处方图、变量施肥农机、平台APP一体化的系统解决方案,提高了农业生产智能化水平,使得耕地在减‘肥’10%至20%的情况下,还能实现增产4.8%至21%。”刘焕军说。
刘焕军介绍,小流域综合治理在天空地立体监测基础上,将等高种植、等高宽埂、草水道等工程、生物措施及变量施肥等智慧农业农艺措施,与北大荒现代农业生产规模、大型农机及标准生产体系结合,获取高精度数据,揭示水肥运移规律。
“智能灌溉技术实现了节水16.4%,增产6.4%。”刘焕军表示,通过将智能灌溉节水技术平台与种植制度和灌溉水利工程数据有机融合,有效解决了农作物生长数据综合分析能力不足等问题。
“航空飞行综合试验结合星、机、地、网多尺度观测,有效实现了观测区米级土壤、作物、地形等信息获取,支撑了作物种植结构,植被高度,生物量,土壤养分等参数遥感估算模型研发,将土壤养分参数反演精度提升10%。”刘焕军补充。
中国工程院院士张佳宝说:“我们要保证黑土地不仅能生产粮食,而且还要能为保障我们生态的安全、环境的安全、人类的健康提供支撑。”
仓廪实而民心安。一望无际的农田上,金灿灿的作物为黑土地披上了“黄金甲”,现代化农机耕作不停,为农业插上了“科技的翅膀”。“藏富于田,藏富于技”,在科技领航下,一幅幅农业“丰”景图在黑土地上缓缓展开。
(责编:王震、吕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