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4-11-23 23:04:54 来源: sp20241123
【一线见闻】
文脉贯通古今,经济走在前列,江苏苏州为什么能?
“苏州在传统与现代的结合上做得很好,不仅有历史文化传承,而且有高科技创新和高质量发展,代表未来的发展方向。”
2023年苏州地区生产总值超过2.46万亿元,今年前三季度增长6.0%。
太湖之畔的镇湖小镇,全国最大的苏绣生产和销售中心,最多时有8000多名绣娘。古镇盛泽,“日出万绸、衣被天下”,从织造和印染小厂起家,镇上的恒力、盛虹,成长为世界500强企业。
苏州用技法精湛的人文与经济“双面绣”,绣出新时代的姑苏繁华图。从中,能够读懂中国发展进步的内在逻辑,看到中国式现代化的未来图景。
坚持内涵式发展,激发内生动力。
2500多年的建城史,40多年的改革开放史,在人文和经济的互动交融中,塑造了崇文重教的传统、敢为善为的品格、开放包容的胸怀、融合创新的特质。
以人文底蕴赋能城市建设,发扬敢为人先、追求卓越的精神,苏州工业园区位列国家级经开区综合发展水平第一,实现“八连冠”。
科技自立自强,增强创新活力。
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科学技术要打头阵,科技创新是必由之路。改革开放,让越来越多海内外人才齐聚苏州。
在莱克电气的生产工厂,机械臂精准抓取、物流机器人穿梭,25条智能化生产线日产电机5.5万台。这家吸尘器行业的“隐形冠军”,以持续创新赢得优势。
传承苏工苏作的极致匠心,各类人才创新活力竞相迸发,至今催生出43家国家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1.57万家国家高新技术企业,苏州成为制造业重镇。
创造高品质生活,提升发展吸引力。
运用现代的声光电技术和多媒体艺术打造的“拙政问雅”夜游项目,尽显古典园林的人文与时尚魅力。“食四时之鲜、居园林之秀、听昆曲之雅、用苏工之美”的“苏式生活”,让游客流连忘返。
“一边是古典,一边是现代。苏州文化和创业环境吸引了我们。”思必驰公司创始人高始兴留学归来,在园区创业。
把“C位”留给文化,用法治优化营商环境,“老苏州、新苏州、洋苏州”融合共生。
“从自发到自觉”,江苏省委常委、苏州市委书记刘小涛表示,“把建造园林的匠心、精致典雅的追求和刺绣的功夫,用在企业发展、产业培育、园区建设、城市管理上,着力以‘人文经济学’的创新实践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现场评论】
从五千多年文明中走来,中国式现代化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展现出现代化的新图景。
“既要物质富足、也要精神富有”,这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崇高追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坚持两手抓、两手硬,促进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互协调、相互促进”。
在时代大潮中把握文化引领社会变革的重要作用,在推进高质量发展的实践中实现文化繁荣创新,新时代人文经济学的成功实践,拓展了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路径。
今天的中国,中华民族精神大厦巍然耸立,文化创新创造活力充分迸发,在文化与经济的良性互动中迈向高质量发展,中国式现代化底蕴深厚、前景广阔。
传统和现代相贯通,发展底气更充足。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
将传统艺术与现代化舞台完美融合,苏州昆剧院编排的青春版《牡丹亭》在海内外演出超500场,让古老的昆曲艺术重焕青春光彩。以先进陶瓷为主攻点推动产业转型升级,江西景德镇把千年窑火烧得更旺,2023年先进陶瓷产业总产值同比增长111.16%。
扎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厚沃土,找准传统与现代的连接点,就能厚植发展新优势。在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中实现传统与现代相贯通,中国式现代化就拥有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
文化与经济相融合,发展动能更充沛。
“推动高质量发展,文化是重要支点”。
在山西,陶寺遗址见证华夏文明源远流长,千年石窟诉说厚重历史,今年以来山西古建游火爆“出圈”、热度空前。在浙江杭州,数字赋能为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装上了“加速器”,2023年杭州市规上数字文化企业营收达8064亿元。
新时代的人文经济学,不是简单的“文化+经济”,而是在交融互动、融合发展中实现共生共荣。持续探索文化经济化、经济文化化互促共进机制,定能为发展赋能、为文化强基、为未来蓄势。
人与文相促进,发展信心更坚定。
人是文化的创造者,也是文化的产物。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始终坚持文化建设着眼于人、落脚于人。”
在苏州采访,一个突出感受就是“韧性、耐心和定力”,这不仅体现在飞针走线的绣娘身上,也体现在追求卓越的企业家身上、“有精气神、干精细活”的干部身上。正是在文化滋润熏陶中,涵养敢闯敢干、精益求精的独特气质,为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动能。
“人的发展以精神文化为内核”,“文化经济”说到底要以人为主体。
放眼今日神州大地,从建成公共图书馆超3300个,到推动文化下乡、提供更多更好的精神食粮,这是坚持发展为了人民的必然选择;从大力弘扬脱贫攻坚精神等伟大精神,到践行全过程人民民主、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这是坚持发展依靠人民的内在逻辑。
现代化的本质是人的现代化。推动人的发展,激发人的力量,尊重人的价值,新时代人文经济学打破单纯以经济利益驱动的经济学逻辑,彰显了以人民为中心的现代化方向。
吸吮着中华民族漫长奋斗积累的文化养分,我们更加坚定走自己的路,坚持以文化人、以文育人,写好“人文经济学”这篇大文章,在人的全面发展中激发亿万人民创新创造的磅礴伟力,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推动中华文明重焕荣光。
(本报记者何聪、桂从路、王伟健、邹翔)
《 人民日报 》( 2024年10月31日 01 版)
(责编:白宇、卫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