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4-11-24 00:37:17 来源: sp20241124
全国每3台工业机器人、每4辆新能源汽车就有一台(辆)是“广东造”,全国30%以上的无人机企业聚集在广州、深圳、珠海等地,全国每6部智能手机就有1部产自东莞……制造业当家的广东,在去年全省高质量发展大会上提出要“再造一个新广东”。连日来,记者跟随高质量发展调研行采访团走进多个城市探访发现,岭南大地上新质生产力勃发,“广东制造”向“新”而行,一个靠创新进、靠创新强的新广东跃然眼前。
面对全球产业的激烈竞争,拼土地、拼价格、拼劳动力的传统模式已难以为继。在广州,新型储能、低空经济、商业航天等新兴产业发展如火如荼。抓住“新风口”,“千年商都”正全速换道超车。
在飞行汽车公司小鹏汇天,记者看到了一辆正执行飞行任务的飞行器。小鹏汇天副总裁仇明全介绍,这款名为旅航者X2的双人智能电动垂直起降飞行器由他们自主研发制造,按照既定航线就可实现自动飞行,坐飞机上下班或将成为现实。
低空经济为何能腾飞?广州市工业和信息化局装备工业处处长张军明表示,低空制造与智能网联汽车的技术相似度达60%至70%,广州完善的智能网联汽车产业体系为低空经济发展提供了土壤。广东今年明确提出,要支持深圳、广州、珠海建设通用航空产业综合示范区,打造大湾区低空经济产业高地。深圳、广州、珠海也相继出台低空经济产业扶持政策,竞相布局建设“天空之城”。
低空经济丰富了未来出行方式,商业航天则让太空旅行不再是梦。中科宇航是一家造火箭的企业。南沙经济技术开发区投资促进局投资促进服务中心主任郭亮表示,中科宇航已建成广东省首个火箭制造基地,其生产的“力箭一号”固体火箭已顺利完成3次发射,成功运载超过30颗商业卫星入轨,有望成为国内首家商业火箭上市企业。
广州市科技局高新技术处四级调研员杨欣卉介绍,中科宇航坚持创新策略,打通了科学技术化、技术产品化、产品产业化和产业资本化的路径。企业所在的南沙区已出台商业航天产业专项扶持政策“探天九条”,深入布局火箭、卫星和应用上下游全产业链,努力打造大湾区商业航天产业高地。
新产业竞速新赛道,战略性支柱产业同样成为构筑新质生产力的主战场。新一代电子信息是广东十大战略性支柱产业集群之首。记者来到诞生了OPPO、vivo两大智能手机品牌的东莞市长安镇,进入东莞万亿级新一代电子信息产业集群腹地,一股“新”风扑面而来。
记者在OPPO全球总装示范车间内看到,一部手机,28个零件,54道工序“丝滑”完成,在智能装备加持下,装配过程仅需40分钟。据了解,OPPO在全球拥有8个智能制造工厂,产线85%实现自动化生产。
OPPO中国区总裁助理岳文涛告诉记者,手机质量越来越好、越来越耐用,消费者换机周期已从过去的15个月变成现在近40个月。
面对“发展的烦恼”,OPPO坚信解题要靠企业自身。岳文涛表示,公司推出一系列AI功能手机,创造新的用户体验,激发消费者换机动力。为更好洞察并响应消费者需求,OPPO已在全球布局六大研究机构探索前沿科技、六大研发中心专注技术商业化,聚集研发人员超过1万名。
与企业相向而行的是广东各级政府。近年来,广东省、东莞市政府持续打造高端创新平台,在松山湖科学城聚集起一批掌握前沿技术的新型研发机构和顶尖人才,助产业爬坡过坎,助企业把握未来发展主导权。
发展高新技术,关键在人。如何在“世界工厂”聚集一批顶尖科研人才,是广东面临的一大挑战。
松山湖材料实验室常务副主任陈东敏介绍,实验室探索出“创新样板工厂”模式,从中国科学院及各大高校引进了25个科学家团队,将精心挑选的实验室成果在样板工厂内进行小、中试孵化,推动成果快速转移转化。
这一创新模式对科学家的吸引力巨大:在这里,不用费心“找钱”,积极主动的财政投入和嗅觉敏感的风险资本投资足以保障成果早期创新转化;在这里,激励方式有效,80%的收益权奖励给科学家团队,实验室只保留20%。陈东敏介绍,目前实验室项目都成功拿到了风险资本投资,25个团队已直接孵化36家产业化公司,其中国家高新技术企业13家。成立5年多来,实验室已聚集起了7位院士领衔的1200多人的高端科研队伍。
“在科技成果向产业化转移的死亡谷上架一座铁索桥!”在松山湖材料实验室展厅,这行大字非常醒目。陈东敏表示,成果转化的“第一公里”是最艰难的,大部分科研早期成果都很难穿越“死亡谷”进入市场。作为广东省首批实验室之一,实验室的使命就是解决这一世界性难题,赋能大湾区制造业升级。实验室采用全新模式,从广阔应用市场上提炼新课题进行基础应用研究,推动从样品、产品再到商品的“三级跳”。
轻元素材料团队是首批落地材料实验室的研发团队之一。研究员刘科海如数家珍地向记者展示用于高端耳机、手机元器件等消费电子领域的各类轻元素材料和产品。刘科海介绍,依托实验室的灵活体制,团队能快速为客户做产品迭代开发,原来在高校一天只能迭代一个样品,如今一年可以迭代几万个样品,来找他们合作的企业越来越多。
在跨越成果转化“死亡谷”的征程上,松山湖的科研人员斗志昂扬。刘科海说,科创的成功概率很低,但产业有需求,实验室有好机制,政府有大力扶持,团队不怕失败,不断试错、始终向前,让创新成果能真正发挥出产业价值。(□ 本报记者 刘 溟 郑 杨 李思雨 杨 然)
(责编:罗知之、陈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