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4-11-25 04:00:57 来源: sp20241125
来自江苏泗洪农村的许海丽,在西安务工10年,做过保姆,当过厨师,现在经营着一个早餐车。过去,她曾说,“吃苦不怕,怕的是扎不下根,怕孩子在这里上不了学”。
西安实行户籍制度改革后,她拿到居住证,大女儿在西安参加了高考,小儿子在家附近读了小学。现在,她常说,“有人问我是哪里人,我会自信地说:是西安人。”
他乡成故乡,许海丽的故事是一个缩影。数据显示,2014年以来,我国共有1.5亿农业转移人口平稳有序进城落户,全国户籍人口城镇化率由2014年的35.9%提高到2023年的48.3%。
新型城镇化建设稳步实施,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扎实推进,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强大动能。
——城镇化质量显著提升。
城镇化是现代化的必由之路。中国式现代化,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不只是实施新型城镇化战略的首要任务,也关系到城镇化质量的高低。
对于农业转移人口而言,随着经济社会发展,他们“进城”的需求,不再仅仅是一个人来寻找谋生的门路,而是希望一家人进城生活,希望能稳定就业,能享有子女教育、住房、社保等基本公共服务保障。
进城落户成为新市民,不只让农业转移人口进得来、留得下,更要提高他们城市生活的质量,让他们能感受到城市生活的温度,增强在城市奋斗的信心,提升在城市的价值感、对城市的归属感。
国家统计局日前发布的2023年农民工监测调查报告显示:进城农民工中,47.3%认为自己是所居住城市的“本地人”,比上年提高1.6个百分点;86.3%表示非常适应或比较适应本地生活,比上年提高1.1个百分点;38.2%参加过所在社区组织的活动,比上年提高3.3个百分点。
——相关改革不断深化,配套政策不断完善。
户籍制度改革取得历史性突破。如今,城区常住人口300万以下城市基本取消落户限制,城区常住人口300万以上城市落户条件有序放宽,越来越多农业转移人口举家进城,融入新环境,开启新生活。
市民化配套政策不断完善。中央财政设立了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奖励资金,目前已累计安排了2800亿元。在公共服务供给方面,义务教育阶段随迁子女在公办学校或政府购买学位就读比例达96.7%,公共卫生、文化体育领域基本公共服务实现全覆盖。
今后5年,户籍制度改革如何进一步全面深化,《深入实施以人为本的新型城镇化战略五年行动计划》作出明确部署:力争在5年内实现常住人口城镇化率稳步提升至接近70%,农业转移人口落户城市渠道进一步畅通,常住地提供基本公共服务制度进一步健全。
新型城镇化蕴藏的巨大内需潜力将进一步释放。
有序推进城镇化是我国经济发展和扩大内需最主要的潜力所在。从消费看,当农民进城转为市民后,随着工资收入的提高和城镇基本公共服务的享有,消费能力增强、消费结构升级,消费需求将得到释放。
北京大学、中国社科院等机构做过调查,农民向城镇转移、成为常住人口后,人均消费将提高30%;在城镇落户后,人均消费将再提高30%。
从投资看,农民进城定居,既带动住房、市政道路等基础设施投资需求,又产生大量教育、卫生等公共服务设施投资需求。
研究测算,城镇化率每增长1个百分点将拉动投资需求超过1万亿元。同时,城市更新也将创造巨大的投资需求。
当前,我国城镇化已进入快速发展阶段的后期,城镇化率增速将会有所放缓,但综合研究国内国际情况看,我国城镇化动力依然很强,城镇化率仍有提升空间。在这一过程中,需要妥善解决好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问题。
根据国家统计局的调查,目前仍有1.7亿进城农民工和随迁家属尚未在城镇落户。高质量推进新型城镇化,归根结底要坚持以人为本,统筹推进户籍制度改革和常住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今年以来,沈阳、佛山等地落户条件放宽到租房也可落户。新规发布后一个月,沈阳全市落户9719人,同比上升3.16%,环比上升31.60%。
8月,安徽合肥高新区保障性租赁住房二期项目施工火热。项目竣工后可提供1940套住房,帮助外来务工人员等新市民安家。
稳妥处理好工农关系、城乡关系,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中国式现代化的进程。紧紧围绕“人”字书写新型城镇化“新”篇章,将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提供强劲动力和坚实支撑。
责任编辑:王萍萍
(责编:赵欣悦、袁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