瞭望·治国理政纪事|加快世界领先科技园区建设

发布时间:2024-12-25 20:36:31 来源: sp20241225

  

  ◇2013年9月30日,中共中央政治局集体学习走出中南海,把“课堂”搬到了中关村。2019年、2021年、2023年,习近平总书记三次向中关村论坛致贺,强调“中关村正努力打造世界领先科技园区和创新高地”“中国支持中关村开展新一轮先行先试改革,加快建设世界领先的科技园区”“持续推进中关村先行先试改革,进一步加快世界领先科技园区建设”……总书记对中关村的要求,蕴含着我国科技创新发展的长远谋划。

  如今,每年都有一大批创新成果在中关村破土而出,诸多“全球首个”接踵而至。不到5分钟,就有一家科技型企业在北京落户、诞生。

  聪明的车、智慧的路、实时的云、可靠的网、精确的图……在中关村亦庄园设立高级别自动驾驶示范区仅3年多,无人配送、无人零售、无人巡逻等无人驾驶场景纷纷落地。

  通过出台人工智能策源地和通用人工智能政策,建设中关村人工智能产业集聚区,中关村努力打造人工智能产业新高地。目前全国已备案上线大模型107款,其中中关村47款,占全国备案上线数四成以上。

  近年来,北京市瞄准前沿科技,加快培育高精尖产业、打造科技领军企业、释放产业集群活力,多维度培育壮大新质生产力,中关村无疑是挑大梁者。

  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是中关村的重要使命。近年来,中关村以京津冀高新区联盟和津冀合作园区为抓手,加强河北雄安、保定,天津滨海、宝坻等中关村合作园区建设。

  与春天同行的,还有2024中关村论坛年会,这场一年一度的科技盛宴,将聚焦创新发展、合作共赢,立足北京、辐射全国、链接全球。

视频:瞭望·治国理政纪事|加快世界领先科技园区建设 来源:瞭望

  文|《瞭望》新闻周刊记者 郭奔胜 王明浩 尚前名 陈燕 张漫子

  俯瞰北京海淀区“三山五园”历史文化景区,一片“三叶草”扎根其中,这就是中关村国际创新中心。

  创办于2007年的中关村论坛,以“创新与发展”为永久主题,已成功举办14届,是面向全球科技创新交流合作的国家级平台。4月25日至29日,以“创新:建设更加美好的世界”为主题的2024中关村论坛年会,将首次在中关村国际创新中心隆重举行。

  一个国家要强盛、要复兴,就一定要大力发展科学技术,努力成为世界主要科学中心和创新高地。作为中国最具活力的创新高地之一,中关村被寄予厚望。

  2013年9月30日,中共中央政治局集体学习走出中南海,把“课堂”搬到了中关村。2019年、2021年、2023年,习近平总书记三次向中关村论坛致贺,强调“中关村正努力打造世界领先科技园区和创新高地”“中国支持中关村开展新一轮先行先试改革,加快建设世界领先的科技园区”“持续推进中关村先行先试改革,进一步加快世界领先科技园区建设”……总书记对中关村的要求,蕴含着我国科技创新发展的长远谋划。

  2021年11月,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二十二次会议审议通过《关于支持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开展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先行先试改革的若干措施》,要求中关村要瞄准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最突出的短板、最紧迫的任务,在做强创新主体、集聚创新要素、优化创新机制上求突破、谋创新,加快打造世界领先科技园区和创新高地。

  党的十八大以来,北京市以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为根本遵循,坚持服务国家重大战略,聚焦世界前沿科技和未来产业,充分发挥北京教育、科技、人才优势,在创新驱动示范引领、打造科技体制改革“试验田”、提升原始创新策源能力、构建全球开放创新生态等方面,加快推动中关村世界领先科技园区建设,为建成世界科技强国提供强大支撑。

  一组组数字,见证中关村的奋进之路。中关村示范区企业总收入从2014年的3.6万亿元提高到2023年的预计8.6万亿元。2020年,中关村示范区企业有效发明专利拥有量突破14万件,不到四年,这一数量已增长近一倍,突破26万件。

  如今的中关村形成了一区多园的发展格局,空间规模488平方公里,已经成为我国原始创新的策源地、自主创新的主阵地和高科技企业的出发地。

  锚定“世界领先”,“探路先锋”北京向新出发、勇毅前行。“着力加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在发展新质生产力上发挥北京优势。”北京市委副书记、市长殷勇说,我们将加快完善创新生态体系,压茬推出新的中关村先行先试改革政策,扎实推进世界领先科技园区建设,为北京高质量发展聚势赋能。

  新使命:“先行先试”引领创新驱动

  如果只把中关村当作地名,已很难理解它的本质……从曾经的京郊荒野到如今的国家“名片”,一个“村”的敢为人先、风雨兼程,见证了一个奋斗创新的时代。

  从20世纪80年代初的“电子一条街”,到1988年成为第一个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1999年成为第一个国家级科技园区,2009年成为第一个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中关村走过的每一步,都打上了国家战略的“符号”,担负着满足国家重大创新需求、参与全球科技竞争、探索中国特色科技与经济结合的新路子的历史使命。

  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关村以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先行先试改革为动力,以理念领先带动原始创新,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开辟发展新领域新赛道,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已成为我国创新发展的一面旗帜。

  以创新为己任,中关村先后攻克汉字激光照排系统、曙光超级计算机、中文搜索引擎、5G移动通信、石墨烯材料制备、液态金属增材制造、靶向免疫、高端医疗器械等一批关键核心技术,并催生了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企业。

  特别是近年来,一批新生代科技企业快速崛起,在人工智能、6G、合成生物、脑机接口等领域走在国际前列,名副其实成为参与全球经济科技竞争的前沿阵地。

  如今,每年都有一大批创新成果在中关村破土而出,诸多“全球首个”接踵而至。不到5分钟,就有一家科技型企业在北京落户、诞生。

  创新的动力,源自改革的活力。作为我国科技创新体制机制改革和成果转化与产业化的排头兵,中关村发挥科技体制改革“试验田”作用,先行先试并推广一批辐射全国的改革政策,政策创新更好释放中关村科技创新的活力。

  近年来,中关村在高新技术企业认定“报备即批准”、基础研究费用“加计扣除”、科技成果先使用后付费、国有企业研发储备金、支持外资研发中心发展、标杆孵化器培育等方面,出台实施新一批创新举措。

  “当前我国发展面临的国内外环境发生深刻复杂变化,经济社会发展和民生改善比过去任何时候都更加需要增强创新这个第一动力。”在接受《瞭望》新闻周刊记者采访时,北京市社会科学院原副院长、中关村创新发展研究院院长赵弘谈到,通过更为系统、更有力度的改革,突破一些制约发展的制度障碍,率先把中关村建设好、发展好,加快打造世界领先科技园区和创新高地,既是为北京打造国际科技创新中心提供支撑,也是助力世界科技强国建设。

  位于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展示中心的一款全尺寸人形仿生机器人(2023 年 5 月 26 日摄)张晨霖摄 / 本刊

  新技术:把握前沿突破创新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发展仍然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在突破关键核心技术、解决“卡脖子”问题上,作为科技创新策源地的中关村勇开新局、担当作为。

  迈向新征程,因创新而生的中关村,其使命内涵将不断拓展:在原始创新策源能力上有新作为、在关键核心技术攻关上有新作为、在未来前沿技术突破上有新作为。

  ——夯实基础研究,提升原始创新能力。加强基础研究,是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迫切要求。中关村从多方面加强基础研究的前瞻性、战略性、系统性布局,聚焦国家战略需求,以重大原始创新和支撑关键核心技术突破的基础研究为主攻方向,下好“先手棋”,强化创新人才发现和培育机制,深化多元投入的体制机制改革,构筑基础研究开放合作高地,提升基础研究和原始创新能力,推动基础研究领先发展。

  拍摄一张照片,点击发送键,短短几秒钟,一张图片在量子光的运载下穿过光纤,出现在另一个终端的屏幕上,完成信息的安全传输。北京量子信息科学研究院的量子通信实验室里,清华大学教授龙桂鲁演示着量子直接通信样机每秒千比特量级的通信速率。

  近年来,世界首台实用化量子直接通信样机、国际最长的量子直接通信距离、新一代量子计算云平台等重磅成果纷纷在这里涌现。

  北京市科委、中关村管委会党组书记、主任张继红说,通过加快颠覆性技术培育发展,北京涌现出国际首个视觉通用分割模型SegGPT、新一代256核区块链专用加速芯片、长寿命超导量子比特芯片、超大规模智能模型“悟道3.0”、国内首个自主可控软硬件技术体系“长安链”等重大创新成果。

  如今,北京原始创新策源功能进一步增强,科技创新实力和水平进一步提升。十年来,每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增长四倍多,从2014年48.2件提高到2023年262.9件。科技部发布的2012~2022年年度“中国科学十大进展”中,有56项由北京地区单位牵头的项目入选,占全部获奖项目的51%。

  ——攻关关键核心,破解“卡脖子”难题。2023年11月28日,一场名为“到中流击水”的新品发布会上,55岁的龙芯中科创始人胡伟武着一身中山装,稳步走上舞台中央。这一天,我国自主研发的新一代通用CPU——龙芯3A6000在北京正式发布。

  龙芯3A6000采用我国自主设计的指令系统和架构,无需依赖国外授权技术,是我国自主研发、自主可控的新一代通用处理器,可运行多种类的跨平台应用,满足多类大型复杂桌面应用场景。

  “全球信息产业都构建在美西方主导的两个技术平台上。一个是X86平台,以Wintel体系、Intel(CPU)、微软(操作系统)为典型代表;一个是ARM平台,以AA体系(ARM的CPU、Android的操作系统)为典型代表。而龙芯要努力为中国的信息产业打造出第三个体系,我们自己的体系。”胡伟武说。

  这是中关村实施关键核心技术攻坚的一个缩影,按照北京市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行动的部署,中关村聚焦9大产业领域,靶向破解人工智能、集成电路等领域“卡脖子”问题,取得系列突破和显著成果。

  张继红说,在关键核心技术领域,中关村发布了国内首个软硬件技术体系“长安链”、全球首个FPD—EDA全流程解决方案、全球首个治疗肝衰竭的干细胞新药等创新成果,诞生了一批技术水平国际领先、实现进口替代或填补国内空白的硬科技成果。

  ——突破前沿技术,布局未来赛道。车停稳,没司机。扫码验证身份,开门入座,点击“开始行程”,潘达开始了从北京亦庄去往大兴机场的行程。车子自动选择最优路线,丝滑行驶,快慢相宜。这是北京大兴机场线“上新”的自动驾驶版本。

  聪明的车、智慧的路、实时的云、可靠的网、精确的图……在中关村亦庄园设立高级别自动驾驶示范区仅3年多,无人配送、无人零售、无人巡逻等无人驾驶场景纷纷落地。累计自动驾驶测试里程近3000万公里,提供常态化出行与生活服务超1160万人次。

  自动驾驶这张“科技名片”背后,是北京前瞻性把握发展的时与势,超前部署未来产业的生动写照。

  早在2013年,百度就成立深度学习研究院,无人驾驶研发项目同步启动。2017年7月的“百度AI开发者大会”上,“All in AI”的口号喊出,使百度成为国内第一个重注人工智能、自研AI技术体系的高科技企业。

  研发机构的动作同样迅速。ChatGPT发布两年多以前的2020年下半年,北京智源研究院就将研究方向锁定大模型,并很快聚集了百余人组成的顶尖科研队伍。5个月后,我国第一个中文语言大模型“悟道”在北京诞生。3个月后,拥有1.75万亿参数的“悟道2.0”发布,这是当时世界最大的人工智能大模型。

  在人工智能领域,北京出发最早,步伐也最快。通过出台人工智能策源地和通用人工智能政策,建设中关村人工智能产业集聚区,中关村努力打造人工智能产业新高地。目前全国已备案上线大模型107款,其中中关村47款,占全国备案上线数四成以上。

  紧抓前沿技术,着眼未来产业的新成果正在涌现。如今,中关村诞生了寒武纪国际领先的深度学习智能芯片、旷视国际领先的人工智能算法平台Brain++等一批创新成果,空天信息创新研究院的超高精度定位技术、字节跳动的TikTok推荐算法技术等三项技术入选麻省理工科技评论“2021年全球十大突破性技术”。

  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展示中心(2023 年 5 月 26 日摄)张玉薇摄 / 本刊

  新产业:瞄准新质生产力

  以“质”为帅,向“新”而行,是中关村培育壮大新质生产力的关键词。

  重点发展人工智能、量子信息、6G、机器人、商业航天、生物医药等产业……近年来,北京市瞄准前沿科技,加快培育高精尖产业、打造科技领军企业、释放产业集群活力,多维度培育壮大新质生产力,中关村无疑是挑大梁者。

  ——加快培育高精尖产业,抢占未来发展制高点。2023年我国民营火箭企业的13次商业发射,全部来自北京。

  成立于2018年的星河动力,如今已是独角兽企业。谈及落户中关村的原因,北京星河动力航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刘百奇说,中关村拥有完整的企业支撑体系,包括品牌赋能、人才服务、资金支持、知识通道、企业孵化等体制机制。

  北京是我国航天事业的发源地,航天领域科技创新资源的富集地。近年来,北京紧紧围绕商业航天产业的难点堵点发力。2021年初,北京率先发布全国首份支持商业航天发展的专项政策《支持卫星网络产业发展的若干措施》。政策扶持、投资护航、生态营造下,北京商业航天产业发展进一步提速,“南箭北星”布局初步形成。“2023中国商业航天企业百强”榜单中,北京企业以51家占据全国半壁江山,近30家企业获评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称号。

  近年来,北京以中关村为主阵地,研究制定高精尖产业发展政策措施,出台人形机器人、商业航天、无人机等30余项细分产业支持政策,积极抢占科技竞争和未来发展制高点。

  张继红说,培育和壮大新质生产力,除了做大做强人工智能、医药健康、新能源智能汽车等优势产业,还要促进新能源、新材料、商业航天、低空经济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加快塑造高质量发展新动能新优势。

  ——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打造一批领军企业。中关村加快构建以企业为主导的产学研深度融合新范式,推动领军企业组建24个创新联合体和20家技术创新中心,加大场景应用供给力度,持续推动底层技术研发和产品创新迭代。

  领军企业象征着经济发展风向标,成为衡量地区创新能力和创新生态的关键指标。如今,中关村涌现了一批硬核头部企业,京东、小米等9家企业入选2022年《财富》“世界500强”,93家企业入围国际组织发布的“2022年全球研发投入2500强”。

  2022年,中关村示范区拥有国家高新技术企业1.6万家;年收入亿元以上企业由2012年的1897家增加到2022年的4245家,超千亿元企业从无到有,2022年达到11家;累计上市企业由2012年的224家增加到2022年的487家。

  ——推动创新链与产业链深度融合,释放产业集群活力。位于北京昌平的中关村生命科学园,聚集600余家创新型医药企业,落户了北京生命科学研究所、国家蛋白质科学中心(北京基地)等科研单位,搭建AI新药研发平台、北京生物样本库等专业平台,以及北大国际医院、首家研究型医院高博医院等临床资源,一条完整的产业链正逐步成型。

  聚焦中关村各分园主导产业,北京高品质建设23家特色产业园区,支持中关村一区多园成为北京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引擎。

  在产业集群发展中,北京市新一代信息技术和生物医药“双发动机”作用凸显。人工智能产业综合实力位居全国前列,大数据、信息安全市场占有率全国第一;生物医药产业集群聚集了1800余家企业,2022年创新医疗器械、AI三类医疗器械上市品种和数量均居全国第一,形成新一代信息技术、科技服务业2个万亿级产业集群,规模近9800亿元的生物医药产业,2024年有望成为第三个万亿级产业集群。

  在中关村生命科学园,北京脑科学与类脑研究所的科研人员在做实验 受访单位供图

  新生态:创新雨林枝繁叶茂

  200多家创业孵化机构,近600家联盟协会和民非组织以及上千家法律、会计、知识产权服务机构集聚,中关村创业大街、智造大街等创业生态圈优化升级……中关村着力打造全链条全生命周期的双创服务新生态。

  适宜的创新土壤,一流的创业生态,让中关村示范区成为全国最具吸引力的创业中心之一。

  ——集聚培育优秀人才,打造创新人才“生态圈”。2016年,留学归国的王少康和创业伙伴来到中关村创业,成立推想医疗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短短8年,这家医疗人工智能企业成为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

  王少康的创业故事,是中关村打造创新人才“生态圈”的生动体现。北京制定实施科研经费28条、“科创30条”等政策措施,探索形成“揭榜挂帅”、科研经费包干制等改革举措;为外籍高层次人才申请办理永久居留提供“直通车”,落实中关村国际人才20条出入境新政……系列举措汇成创新创业合力,形成以鼓励创新、宽容失败为主要特征的中关村创新创业文化。

  高端双创人才正在加速聚集。2022年,中关村从业人员279万人,是2013年的1.5倍。其中留学归国人员6.3万人,是2012年的3倍。如今,北京拥有55万余名科研人员、全国近一半的两院院士。在前沿科技领域,人才优势尤其突出,像北京的人工智能顶尖人才占全国总量的43%左右。

  ——深耕孵化载体三十载,营造良好创新服务生态。作为产业创新生态中的重要枢纽环节,标杆孵化器发挥着重要的引领作用,加速硬科技企业孵化,促进高精尖产业发展和未来产业培育。

  经过30多年深耕厚植,北京在孵化器运营机制、服务模式等方面不断升级,持续引领全国创新创业升级发展,不断孕育出一大批优秀科技企业,为产学研融合、高精尖产业培育、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等作出重要贡献。

  北京抢抓孵化范式变革新机遇,在全国率先出台《标杆孵化器培育行动方案(2022-2025年)》,并已探索布局建设了首批标杆孵化器,在创业孵化“4.0时代”,高位引领孵化行业专业化、价值化、国际化发展。

  2022年,中关村拥有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65家、国家备案众创空间144个、国家技术转移机构51家。2023年5月发布的《全球城市创业孵化指数》显示,北京创业孵化综合全球排名第四、孵化绩效单项指标全球排名第一。

  ——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融入区域发展大循环。北京向南150余公里,在保定朝阳北大街,两栋深蓝色“双子楼”熠熠生辉。2015年4月底,全国首家由中关村在京外设立的创新中心——保定·中关村创新中心投入运营。

  截至2023年底,保定·中关村创新中心累计培育高新技术企业80余家,科技型中小企业300余家,入驻企业累计研发投入超亿元,拥有知识产权千余件。

  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是中关村的重要使命。近年来,中关村以京津冀高新区联盟和津冀合作园区为抓手,加强河北雄安、保定,天津滨海、宝坻等中关村合作园区建设。

  自2023年8月30日揭牌以来,雄安中关村科技园一期入驻率已达90%。这些企业以高新技术、专精特新“小巨人”为主,主营业务多为人工智能、智能硬件、生物医药等。

  当前,中关村示范区企业累计在津冀地区设立分支机构超过9500家。2023年北京流向津冀技术合同数6758项、成交额784.7亿元,比2022年分别增长14.9%、109.8%。中关村与全国26个省区市的77个地区(单位)建立战略合作关系,共建27个科技成果产业化基地。

  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北京市委书记尹力说,北京教育、科技、人才资源丰富,科技创新成果不断涌现。要坚持首善标准,瞄准国际一流,大力推进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努力把北京建设成为世界主要科学中心和创新高地。

  四月芳菲,草木蔓发,春到中关村。与春天同行的,还有2024中关村论坛年会,这场一年一度的科技盛宴,将聚焦创新发展、合作共赢,立足北京、辐射全国、链接全球。肩负新使命、锚定新目标的中关村,将对标国际、勇攀高峰、逐浪潮头,继续当好全国科技创新排头兵,大步走在建设世界领先科技园区的壮阔征程上。

【编辑:邵婉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