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

发布时间:2024-11-23 04:55:24 来源: sp20241123

  非遗技艺展示、民族风情表演、充满地域特色的美食……走进位于北京蒙藏学校旧址的中华民族共同体体验馆,正在开展的2024年第三期中华优秀文化体验项目精彩纷呈。

  “我们灿烂的文化是各民族共同创造的”“各民族文化各美其美、美美与共”……传统月饼制作、河湟刺绣、民族歌舞等一系列沉浸式的观赏体验,让各地游客感受到中华民族的多元一体、中华文化的气度神韵。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站在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高度,紧紧围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条主线,谋划部署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推动我国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取得新的历史性成就。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为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做好新时代民族工作,指明了方向、提供了遵循

  习近平总书记在回信勉励普洱民族团结誓词碑盟誓代表后代时强调:“各族人民都要把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牢记心间、融入血液,共守祖国疆土、共建美好家园,让民族团结进步之花越开越绚烂。”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国家统一之基、民族团结之本、精神力量之魂。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着眼新时代民族工作面临的新形势新特点,深刻把握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对民族工作提出的新任务新要求,谋长远之策、行固本之举,创造性提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一重大论断,作出一系列重要指示,形成了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引领民族工作在创新发展中迈上新台阶,推动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取得了新的历史性成就。

  从在第二次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上鲜明提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到在党的十九大上提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并推动其写入党章;从在2019年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上强调“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做好各项工作”,到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纳入新时代党的治藏方略、治疆方略,再到“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和民族地区各项工作的主线”……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为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做好新时代民族工作,指明了方向、提供了遵循。

  从天山南北到西南边陲,从雪域高原到塞外草原,习近平总书记多次深入民族地区同各族群众广泛交流,在多个场合深入阐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深刻内涵和重大意义——

  在内蒙古考察时指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的主线,也是民族地区各项工作的主线”;

  在青海果洛西宁民族中学考察时提出,“要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学校思政课的一个重点”;

  在宁夏银川市金凤区长城花园社区考察时强调:“要不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把各族人民的心紧紧连在一起,把各方面的力量广泛凝聚到一起,共同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共襄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盛举。”

  …………

  思想的火炬,引领前进的步伐。实践证明,新时代我国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根本在于有习近平总书记作为党中央的核心、全党的核心掌舵领航,根本在于有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科学指引。

  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各族群众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团结一心、携手并进,政治上更加团结统一,经济上更加共富共享,文化上更加创新交融,社会上更加互嵌共融,生态文明上更加持续发展,“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成为新时代我国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的生动写照。

  各族人民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每逢周一或重大节日,在新疆塔城市新城街道哈尔墩社区维吾尔族居民沙勒克江·依明家的小院里,总会举行一场庄严的升国旗仪式。

  “国旗是国家的象征,看到国旗,就会想起伟大的祖国,大家的心就在一起了。”沙勒克江·依明说,在他10多年的坚持带动下,越来越多的人来到他家的小院里参加升国旗仪式,其中有附近的汉、维吾尔、哈萨克等多个民族居民,也有慕名而来的外地人。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就是要引导各族人民牢固树立休戚与共、荣辱与共、生死与共、命运与共的共同体理念。党的十八大以来,紧紧围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条主线,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和民族地区各项工作不断向纵深发展。

  ——将“中华民族”写入宪法,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写入新修订的立法法、地方各级人大和政府组织法等法律,推动多个地方制定民族团结进步条例……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逐步被纳入法治化轨道。

  ——推广普及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树立和打造各民族共享的中华文化符号,推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进教材、进课堂、进评价体系,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融入国民教育、干部教育、社会教育之中……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建设深入推进,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奠定坚实的思想和文化基础。

  ——组织出版首部高等教育铸牢教材《中华民族共同体概论》,教育引导各族学生坚定“五个认同”,牢固树立“四个与共”的共同体理念。

  “我热爱这片热土,这里不仅养育了我,还养育了阿爸以及像他一样的‘国家的孩子’。”在内蒙古陈巴尔虎旗海拉图嘎查,护边员巴特朝格图自豪地说。

  巴特朝格图的父亲曾是“三千孤儿入内蒙”的亲历者,“阿爸总说自己是国家的孩子,我们与各族同胞是相亲相爱的一家人”。嘎查里有地方失火,巴特朝格图发动牧民一起灭火;游客的汽车陷入泥地无法前行,他主动上前帮忙推车……多年来,巴特朝格图为维护边境持续安全稳定贡献了自己的一份力量。“这里有哺育我们的草原,有不同民族的亲人,我有义务做好巡边护边任务,守护好我们的共同家园。”巴特朝格图说。

  党的十八大以来,围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各地各部门制定政策规划,加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理论体系建设,各族群众对中华文化更加热爱、更加自豪、更加自信,休戚与共、荣辱与共、生死与共、命运与共的共同体理念日益深入人心,各族人民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共同向社会主义现代化迈进

  “跟着共产党,阿佤人民唱新歌……”对着直播间的镜头,云南普洱市西盟佤族自治县马散村党总支委员娜能笑盈盈地唱起歌来,歌声婉转。

  在她运营的“西盟姐妹”直播间里,娜能向网友展示了一个现代化和美村寨的样子:翠绿的茶园、咖啡园错落分布,整齐划一的独栋双层小楼上红旗飘飘,观光栈道、工艺品展厅等旅游设施齐全,村民们跳起佤族舞蹈,自在奔放。

  马散村的幸福生活,是中国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共创美好生活的一个缩影。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一个民族也不能少。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把加快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发展摆在全国改革发展全局中更加突出的位置,出台的政策措施之密集、扶持的力度之大前所未有,为民族地区发展注入勃勃的生机和活力,民族地区的面貌发生了历史性变化。

  曾经泥泞的道路变成了干净整洁的硬化路、村民们通过易地扶贫搬迁从土坯房搬进了窗明几净的新居……这些年,四川凉山彝族自治州昭觉县三河村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从曾经的“穷窝窝”变成了美丽家园。

  群山怀抱中的三河村是个典型的彝族村落,曾经受制于交通条件和产业结构等,经济社会发展滞后。“这些年来,在中央财政少数民族发展资金的支持下,路畅通了,产业发展起来了,村容村貌焕然一新,村民吃上了旅游饭,大家日子越来越美了!”三河村驻村第一书记刘国富高兴地说。

  产业扶持、资金投入、易地扶贫搬迁、教育提升,一项项扶持政策扎实落地;生态饭、旅游饭、文化饭,致富渠道不断拓宽,民族地区现代化进程不断加速,为各族群众生产生活带来全方位的进步。

  “大网电”点亮了位于帕米尔高原上的峡谷村庄;云南独龙江乡大山深处有了5G网络信号;鄂伦春族在党和政府的扶持下,走出“高寒禁区”,看病不愁……党的十八大以来,在党中央的亲切关怀和坚强领导下,420个位于民族自治地方的贫困县全部脱贫摘帽,28个人口较少民族全部实现整族脱贫。民族地区同全国一道打赢了脱贫攻坚战,实现了全面小康。

  当前,民族地区教育、医疗、交通、水电等基本公共服务和基础设施建设更加健全、覆盖更加广泛、保障更加有力。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取得历史性成就,各民族共同向社会主义现代化迈进。

  各族群众唱歌跳舞在一起,生活居住在一起,工作奋斗在一起,中华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

  “壮家生来爱唱歌,这边唱来那边和,山歌声声伴酒喝,春夏秋冬都快乐,嗨嘹嘹啰……”广西南宁市良庆区良庆镇蟠龙社区,一阵阵悠扬的歌声从社区文体活动室传来,洋溢着欢快的氛围。

  蟠龙社区常住人口2.7万人,社区内居住着汉、壮、瑶和仫佬等多个民族,其中少数民族人口约占三成,是个典型的多民族聚居社区。

  “多元的民族文化在这里交汇交融,迸发出强大的活力。居民们常常会带来侗琵琶、壮族八音等民族乐器,大家在演奏排练中其乐融融。”蟠龙社区党委书记刘雁琳说,社区积极为各族群众创造共居共学、共建共享、共事共乐的条件,各民族群众在社会生活上团结互助、相亲相爱的氛围更加浓厚。

  民族团结是我国各族人民的生命线。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推动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重要途径。

  党的十八大以来,为顺应各族群众大流动、大融居的趋势,我国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从居住生活、工作学习、文化娱乐等日常环节入手,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创造了良好条件——

  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相关政策持续出台,“各族青少年交流计划”“各族群众互嵌式发展计划”“旅游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计划”等持续开展,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平台和载体不断丰富。

  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全面深入持久推进,2012年以来,全国已累计命名2055个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示范单位,民族团结进步已经拓展到企业、乡村、机关、社区、学校等。

  推动建立相互嵌入式的社会结构和社区环境,帮助少数民族群众融入城市,将他们纳入城市公共服务体系,提供其所需要的各项公共服务,依法维护其合法权益。

  党的十八大以来,在党中央的坚强领导下,各族儿女在中华民族大家庭中手足相亲、守望相助,各族群众交往交流交融的深度和广度前所未有。

  在云南大理白族自治州洱源县三营镇郑家庄,汉、白、彝、藏、纳西、傣、傈僳7个民族在这里和谐共居、亲如一家,成为远近闻名的一道风景线;

  在贵州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台江县台盘村,“村BA”成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大聚会;

  在青海西宁市城西区文汇路街道文亭巷社区,各民族和睦相处、和衷共济、共同发展,留下不少民族团结的佳话……

  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各民族人心归聚、精神相依,形成人心凝聚、团结奋进的强大精神纽带。在携手并进、共同迈向现代化的征程中,各族群众打造了东西部对口扶贫协作帮扶的“闽宁模式”,演绎了广东珠海与云南怒江对口帮扶、守望相助的“江海情深”,对口援疆、对口援藏中更是结成数不清的“亲戚”、留下无数感人的故事。

  汉族离不开少数民族,少数民族离不开汉族,各少数民族之间也相互离不开,各民族相互了解、相互尊重、相互包容、相互欣赏、相互学习、相互帮助。各族群众唱歌跳舞在一起,生活居住在一起,工作奋斗在一起,中华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

  一部中国史,就是一部各民族交融汇聚成多元一体中华民族的历史,就是各民族共同缔造、发展、巩固统一的伟大祖国的历史。中华民族在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中铸就,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也必将在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中实现。各族人民团结一心、并肩奋斗,推动中华民族成为认同度更高、凝聚力更强的命运共同体,正朝着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的宏伟目标奋勇前进。

  《 人民日报 》( 2024年09月27日 03 版)

(责编:胡永秋、杨光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