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4-11-05 11:58:26 来源: sp20241105
预付式消费是指消费者提前充值一定的金额,而后在固定场所或约定时间内进行的消费。这种消费形式,对消费者来说,不必每次都进行支付,还可以享受一定的优惠;对经营者而言,通过一定让利,可以提前收取费用,还能获得稳定客源。本来是一举两得的事,却因为种种原因,成了一些商家侵害消费者权益的伎俩。
上海市的魏先生曾购买某旅游公司的旅游卡,“销售人员说这张卡可以预约国内1800多个景点,热门景点只需要提前两天预约。可我实际预约时,旅游公司多次以渠道受限为由拒绝出票。”魏先生说。
有的商家为了让更多消费者办卡,往往会对产品进行美化包装,结果与实际情况出入太大,或者承诺难以兑现,有虚假宣传、误导消费者的嫌疑。山东泰安市网友张伟(化名)在人民网“人民投诉”平台上反映,自己购买了799元10次的自助餐卡,但实际到店后发现,广告中宣称的海鲜、烧烤等菜品都没有,甜品用料也不新鲜。“我随后申请退款,平台却说已经消费了,没办法退款。消费者在办卡时只能看到商家在网络平台上的宣传广告,看不到实际情况是怎样。平台应强化监管,保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张伟说。
还有的商家会在广告中显著标注“不满意全额退款”等广告语,以此吸引消费者,但真正退款时,消费者却要面临重重阻碍。
消费者愿意预付费,是建立在对商家的信任基础之上,但当商家因为经营不善等原因“跑路”时,消费者却往往维权无门。广东深圳市的黄女士花费近3000元购买了瑜伽健身半年卡。开卡不到一个月,商家就多次以团课人数不够、公司内部培训、馆内线路出现故障、消防问题动工整改等原因取消课程。黄女士说:“后来,这家门店关闭停业,商家提出可以将会员卡转移到其他门店,但课程费用更贵,还需要再交一笔钱才能继续上课。我不同意,商家就迟迟不给我安排课程。”
有读者反映,消费者至多保存有充值时的支付凭证,经营者收取预付资金后是否履约、履约程度、卡内余额、转卡记录等都难以证明,这往往导致消费者陷入维权困境。
商务部曾发布相关办法,要求企业发行预付卡时应到相关部门备案,并存管一定额度的资金。各地也纷纷出台细则,加强对预付费资金的监管。例如,北京市规定对预收资金余额达50万元规模的经营者实行强制备案;上海市建设了统一的单用途预付卡协同监管服务平台。不过,相关规定还在逐渐完善过程中,尤其需要在执行环节落实落地。
北京市中闻律师事务所律师李斌表示,一些地方规定了预付费资金管理办法,但主要是依靠经营者主动备案,如果经营者没有按规定要求备案,目前执法和查处还存在一定难度。“如何让经营者能够主动自觉地进行备案,进入监管平台,是执行过程中非常关键的一环,需要监管部门不断创新探索。”李斌说。
中国政法大学经济法研究所副所长范世乾则表示,单用途预付卡管理难,难在涉及多个部门、多个行业,既有实体行业监管,又有金融监管。应明确监管主体和监管部门对预付消费“管理什么”“怎么管理”“如何惩治”等具体内容,加强统筹、组织和协调,从而实现对预付式消费的事前、事中、事后监管,约束经营者的违法违规行为,畅通消费者维权渠道。
深圳市读者袁文良建议,从预付式消费经营者申办有关手续时就应严格监管,对其实行信用管理,对信用好的商家备案公示,对曾有失信行为的商家应注明,以便监管部门核查和消费者选择。“还可以建立‘质量保障金’制度,防止经营者‘跑路’或出现问题时不配合解决。有关部门在日常监管中,应定期核查其消费记录,防止其借‘预付费’之名违规变相从事投融资活动。”袁文良表示。
“消费者也要理性分析自己的消费需求,科学评估商家的宣传广告,在签订合同时认真阅读有关条款,拒绝‘霸王条款’,避免口头协定,以防被侵权时遭遇维权难问题。”范世乾说。
(郝子薇参与采写)
《 人民日报 》( 2024年01月15日 07 版)
(责编:卫嘉、白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