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者 | 陈宪: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创新生态和产业生态何以重要?

发布时间:2024-12-05 16:46:37 来源: sp20241205

  【编者按】近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福建和安徽考察时指出,要在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上闯出新路,强调“形成‘乔木’参天、‘灌木’茁壮、‘苗木’葱郁的创新生态。”在上海交通大学陈宪教授看来,对于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来说,创新生态和产业生态是关键性因素。实践表明,现代化产业体系是“果”,创新生态和产业生态是“因”。以下是他在国家发展改革委人才培训项目的演讲。

  当前,全球经济格局、经济运行和经济政策都在发生深刻变化。在这些变化的影响下,中国经济如何实现高质量发展,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重大课题。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是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对于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来说,创新生态和产业生态是关键性因素。实践表明,现代化产业体系是“果”,创新生态和产业生态是“因”。这是因为,创业、创新和产业化从根本上说都是试错,创新生态和产业生态的优劣决定着试错成功率的高低。

  创新生态和产业生态的要义

  既然经济学、管理学是从生物科学中借用了“生态”“生态系统”的概念,那么,我们就参照自然生态的术语和原理来解释创新生态和产业生态的要义。一个好的自然生态大致有这些条件:物种的丰富度和生态位的多样性;建立在能量流动、物质循环基础上的生态廊道和动态平衡;能够自我维持并提供必要的功能性生态服务,同时具有自我调节能力、足够的韧性和多样化,以应对内外部变化的压力。此外,适度的人类干预是必要的。这些条件对创新生态和产业生态是基本适用的。

  类似于自然生态,创新生态和产业生态的三个基本构件是:“物种”,即创业者、企业主和企业家,以及他们创办的企业;“链”,即一个网链,由产业链、产品链(配套链)、价值链、供应链、服务链和社交链等组成;“养料”,即由相关主体——教育科研机构、金融机构和公共机构等提供人才、资本和服务等。

  创新生态和产业生态是一种崭新的创新范式。与此前的机械式、靶向式和精准式创新范式不同,这种范式具有多样性、开放性、自组织性和动态性的特征。如果将之前的创新范式比作目标明确的“工厂”,那么,创新生态和产业生态这种范式就是众多“物种”杂居、有可能产生新“物种”的“雨林”。在“雨林型”创新生态和产业生态中,科技创新成果及产业化会在一定的概率即成功率下产生。创新生态和产业生态的质量就是由这个概率的大小体现出来的。在影响创业、创新和产业化成功的诸多因素中,生态是一个相对更加重要的问题,政府和社会有关方面要将文章做在创新生态和产业生态上。唯有一个好生态,人们的创新创业意愿才会得到提高,创新创业和产业化的成功率也将在很大程度上得到提高。

  深圳:具有“标杆性”

  在实践中,打造良好的创新生态和产业生态,有哪些可以借鉴乃至推广的经验呢?接下来,我将从深圳、合肥、义乌三座城市的实践展开分析,希望能够给大家带来一定的启示。之所以选择这三座城市,不仅是因为它们在创新生态和产业生态的营造上“打法”各具特色,而且更为重要的是其所呈现的共性是具有可复制、可推广意义的。

  先来说说深圳。深圳的创新生态和产业生态在当下中国具有标杆性,其特征是,“物种”多样且强大,“网链”完整且坚韧,“养料”充分且健康。特别是市场主导+政府服务的体制特征,堪称典范。

  首先,“物种”多样且强大。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头部”企业,如新能源汽车行业的比亚迪、电子信息技术行业的华为、互联网行业的腾讯、生物科技行业的华大基因等,是深圳创新生态和产业生态的强大“物种”。在其他新兴行业中,深圳也有许多“头部”科技型企业。在这个生态中,众多冠以“专精特新”和“高新技术”的企业,以及大量0—1的初创企业,共同体现了深圳创新生态和产业生态的物种多样性和强大生命力。

  其次,“网链”完整且坚韧。深圳在产业链、配套链(产品链)、供应链和创新链等环节具有显著优势,并且在很多方面优于其他一线城市。深圳拥有全部31个制造业大类,形成了梯次型现代制造业体系。深圳的产业链从原材料供应到最终产品的生产都有相应的产业支撑和“链主”企业带动。产业配套体系非常完善,不仅在硬件制造方面有着丰富的资源,还有众多的设计、研发、检测、认证等相关服务企业,能够快速响应市场需求变化。深圳有超过4000家供应链服务企业,占全国总量的80%以上。此外,还拥有大量的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孵化器、众创空间等创新载体,为企业提供了良好的创新环境,且研发投入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例在全国城市中最高,并将创新链延伸到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整合了创新链全流程。

  再次,“养料”充分且健康。深圳是中国最具创新创业活力的城市之一,在创投资本、社会资金、公共服务等方面为创新创业提供了良好的条件。深圳私募基金业协会发布的《深圳私募股权创投基金行业2023年度发展情况报告》显示,截至2023年末,深圳存续私募创业投资基金只数与规模同比增长20.2%、14.7%,其只数、规模增长率已连续5年超10%。深圳在社会资金方面也为创新创业提供了较大的支持。例如,2023年深圳设立了规模为100亿元的天使投资引导基金,以引导社会资本投向天使期、初创期的企业。此外,深圳还通过税收优惠、贷款贴息等方式,鼓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深圳拥有完善的科技金融服务体系,包括优化科技信贷体制机制、扩大科技型企业债券发行规模、强化科技保险的作用、强化重点领域金融服务等。

  特别需要指出的是,深圳的创新生态和产业生态具有“市场主导+政府服务”的鲜明特征。媒体曾写过一篇报道,指出深圳形成了“6个90%”的独特创新现象:90%以上的创新型企业是本土企业,90%以上的研发机构设立在企业,90%以上的研发人员集中在企业,90%以上的研发资金来源于企业,90%以上的职务发明专利出自企业,90%以上的重大科技项目发明专利来源于龙头企业。这“6个90%”充分说明,深圳的创新生态和产业生态的市场主导性。

  在政府服务这方面,根据调研访谈和长期观察,我发现深圳各级政府在自身职能上的价值取向是,政府服务于城市的核心竞争力。深圳的核心竞争力是创新,创新的成功率在生态,那么,政府就必须对创新和创新生态更好发挥作用。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全面深化,政府对产业发展的直接干预趋于减弱,具有专业化水准的预见能力、协同能力,以及基于这些能力的实际操作,成为考量政府作用发挥的重要标尺。在这一点上,深圳显示出的效果是有目共睹的。

  值得注意的是,在中国,就创业创新、新兴产业发展而言,园区生态、产业链创新链成为政府发挥作用的重要载体。例如,深圳湾科技园区、上海张江高科技园区和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等园区,典型地表现出政府作用于市场和市场主体的这一特征,从而在生态系统中解决人才、资本和营商环境等问题。这个过程,实际上就是在培育创新生态和产业生态。

  合肥:引入关键“物种”

  近年来,合肥的新兴产业发展引起人们关注。在这里,我选择几个能够反映合肥模式的关键词,从中观察并解读这座城市的创新生态和产业生态。

  创投之城。合肥是一座“创投城市”,“招商+投资”即“招投”,似乎已经成为这座城市的共识。“招投”兼具风险投资和产业投资的性质,以风险投资为主。在创投及相应回报再投资的作用下,合肥形成了“芯屏汽合(音同‘心平气和’)、集终生智(音同‘急中生智’)”的产业布局,明确了合肥在芯片、新型显示、新能源汽车、AI和制造业融合、集成电路、智能家居等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情况。这些产业的发展,不仅体现了合肥从无到有的创新发展路径和态势,也展现了合肥提升战略性产业发展水平的努力方向。

  科大硅谷。科大硅谷聚焦创新成果转化、创新企业孵化、创新产业催化、创新生态优化,以中国科大等院所的全球校友为纽带,专注投早、投小、投科技、投前沿、投未来,是立足合肥城市区域新空间打造的科技创新策源地、新兴产业聚集地示范工程。不是拼体量,也不是拼规模,更不是拼利润,从一开始,科大硅谷就致力于打造科技体制改革的“试验田”。 

  “硬科技”项目。所谓硬科技项目,通常就是指与先进制造业,即高技术制造业、装备制造业有关的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项目。有投资人曾这样说,“当你切身地去那里、投身到那里,花很多时间在那里,真真切切地听到周围的人在酒店里面聊硬科技,那种氛围扑面而来的时候,才真正地让我觉得现在的合肥跟记忆中的合肥很不一样。” 

  政府官员专业化。当创业者、投资人到这里启动一个项目,城市的管理者、决策者能够快速洞察对方需要什么。这种城市管理者的风格,是专业精神的具体表现。近几年,我专门就相关部门办理医疗器械许可证,在合肥、上海和宁波问询过创业者和投资人,他们都明确地告诉我,公共服务的改善十分明显,不仅不存在刁难、寻租等问题,而且服务和建议的专业化程度令他们感到意外。城市的管理者跟真实的商业环境保持合理的联系,他们的认知一直在迭代。

  义乌:“无中生有”

  义乌地处浙江中部丘陵山区,资源匮乏、土地贫瘠。人均占有土地资源水平较低,是其形成生产、经营小商品传统的主要原因。20世纪五六十年代,在上海弄堂里,不少人曾见过挑着货郎担的鸡毛换糖小贩,他们用当地糖蔗榨的糖,交换城市居民留存的鸡毛(可能还有其他东西)。鸡毛原本用作肥料“塞秧根”的原料,后来觉得可惜,便做成鸡毛掸等小商品。最早的小商品就是这么原始地生产出来的。

  义乌的小商品交易,始于走街串巷的“行商”,然后是到路边摆摊的“坐商”,再到改革开放,激活了义乌人民的经商传统和创业激情,让义乌人民走出了一条“兴商建市”的成功之路。

  义乌从一个一穷二白的农业小县“无中生有”地培育出全球最大的小商品市场,它做对了什么?首先,政府因势利导,充分尊重人民群众的首创精神和创业精神,一以贯之支持小商品市场建设。最具关键意义的举措是,组建国有控股的浙江中国小商品城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分期建设义乌国际商贸城,目前正在进行第六期建设 。

  其次,义乌小商品市场一直在与时俱进。“义乌购”是小商品的线上市场,2012年10月上线。它是浙江中国小商品城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旗下的义乌小商品官方平台。“义乌购”根据小商品交易的特点,做出自己的定位:把义乌小商品搬上网,线上线下对应,精准找货,放心交易;覆盖义乌小商品市场、专业街、产业带等优质供应商,助力中小微企业开拓线上市场;通过智能流量分发机制,大幅降低电商流量成本;依托实体市场优势及互联网技术应用,让每一笔交易都有诚信保障。目前,“义乌购”入驻商家5万余户,日访客数80万,日浏览量2500万,注册采购商1000万,其中10%为海外用户。“义乌购”已成为全球最大的小商品批发平台。

  再次,义乌人的价值观。义乌集中资源大力建设贸易生态系统、先进产业平台、国际物流网络,为全国、全球的企业和客商搭建共享型的创业创新大平台,带动了全国210万家中小微企业发展、关联3200万人工人就业,为全国500多万农村富余劳动力提供来料加工业务,形成了鲜明的跨区域共富带动效应。在国际商贸城的调研中,我曾问过一个问题,商户有多少来自外省市,回答是一半以上。另外一半,不到30%是义乌当地的,其他来自浙江各地。

  在义乌的创新和产业生态中,与小商品有关的百万户商家是丰富的“物种”;网链中价值链成为“主链”,从研发设计到生产加工,再到市场、品牌和服务,环环连接、丝丝入扣;相关主体,政府作用功不可没。但要问义乌凭什么发展出如此规模的小商品市场?义乌人的答案是,靠的是“三千精神”,即浙江温州人最早喊出来的口号“千方百计、千辛万苦、千言万语!”其实还有一句“千山万水”,当年义乌人卖小商品最远跑到西藏,可以说是跨越了千山万水。“三千精神”从本质上说,就是创业精神、企业家精神。小商品+企业家精神,就是义乌的创新生态和产业生态的核心。

  一个好的创新生态就是一所大学校,它能催生和培育创业者。最近在《解放日报》看到两篇有关义乌的报道,其中写道,义乌被誉为年轻人创业的野生“商学院”,无论是网店经营、直播带货、乡村创客,还是义乌国际商贸城里的外贸业务、今年特别火的“义乌商机研学团”,都因为有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参与,洋溢着许多新的机会和可能性。在义乌,创业门槛更低、试错成本也更小,正是这样的特质,吸引着无数年轻人想来这里寻找机会。

  深圳、合肥、义乌有着不同的历史文化,资源禀赋也各不相同,但是三城创新生态和产业生态有一个共同特征,那就是较好地回答并解决了经济体制改革的核心问题: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深圳,政府服务城市产业科技创新的核心竞争力;合肥,政府为创新和产业生态引入关键“物种”;义乌,国有控股企业“浙江中国小商品城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建设线下线上小商品交易平台。政府积极且有效的作为,会激发微观主体的活力和动力。这是我在这三座城市所看到的,也为中国其他城市打造创新生态和产业生态提供了有益启示。

  【思想者小传】

  

  陈宪,上海交通大学安泰经济与管理学院教授,上海交通大学深圳行业研究院、中国发展研究院研究员。近年来,主要关注创业创新、新兴产业和城市经济研究。(作者照片由本人提供)

【编辑:邵婉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