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春走基层)废弃小学焕生机 “土味零食”守住“舌尖上的乡愁”

发布时间:2024-11-28 03:59:49 来源: sp20241128

   中新网 杭州2月5日电(鲍梦妮 单靖翔) 一方厨房,三餐四季,舌尖百味,足以书写中国人的乡情。按照传统习俗,从农历腊月开始,整整一个半月,各家长辈都会专心投入到一种既忙碌又甜蜜的状态:购置年货,制作“年味”,精心迎接新年的到来。

  “由一根麻绳、一张报纸包裹住的麻酥糖,再贴上一张红色的小纸条,就是我小时候拜年的礼物。”在“70后”何金(化名)的儿时记忆中,能在春节吃上一口甜蜜蜜的糕点,是一年中最大的盼头。

  近日,在其家乡杭州市临平区塘栖镇丁山河村,一座由废弃小学改造而成的“幸福的院子”热闹非凡,以此为驻点的老刀百匠非遗工坊正马不停蹄地赶制新年礼盒。其中的不少糕点,仍保留着“土味”包装风格。

  “比如枇杷梗、椒桃片、寸金糖。其实工坊里的各色糕点没有过多的创新,都是老底子的延续和传承。”老刀百匠非遗工坊的手艺人刘大群介绍。

老刀百匠非遗工坊中的手艺人正在制作传统糕点。 吴君毅 摄

  坚持传统味道的背后,是百年老字号老刀糕点的传承人沈建标对“唤醒沉睡手艺”的期许。2021年,其投资500多万元,对校龄50年以上的废弃小学进行保护性修复,并召集乡村手工艺人,共同打造此工坊。

在由废弃小学改造的工坊中,沈建标为小朋友讲述老一辈过年的传统。 鲍梦妮 摄

  为还原最传统的家乡味道,沈建标花了大量时间寻找民间的老师傅,以及搭建、移建老虎灶、回龙灶、缸缸灶等制作传统美食的老行当、老物件。如今,他已招收50多位当地手艺人,挖掘生产40多种非遗食品。

  “我从爷爷手中学会了塘栖糕点的手艺,也继承了家中的百年老字号老刀糕点。”沈建标说,从光绪年间的街头叫卖,到新中国成立后的专卖店经营和老刀糕点品牌成立,这些“土味零食”能够逐渐由乡野的小吃升级为人见人爱的网红美食,离不开时代发展的助力。

老刀百匠工坊中制作的“土味零食”。 鲍梦妮 摄

  例如为顺应当下顾客的消费习惯,当地打造“非遗直播工坊”,老刀百匠非遗工坊里的手艺人、70多岁的莫月子成了网红“枇杷奶奶”,不但销售了上万斤枇杷,还使重现江湖的塘栖老底子“枇杷三馋”——枇杷花茶、枇杷花酥、枇杷花焦桃片热卖。

  文化也是让传统手艺“活起来”的生产力。据悉,老刀百匠非遗工坊设有清水丝绵制作技艺、传统茶食制作技艺等非遗体验展示区,同时开设了乡村图书馆、阅览室、村民夜校等便民服务场所,现已成为浙江省级非遗工坊、省级文化驿站。2023年,此工坊累计接待130多批、1万余人次的游客。

  类似的工坊在浙江并不少见。前不久,浙江省文化和旅游厅正式公布第二批省级传统工艺工作站、省级非遗工坊(创建)名单,新增15个省级传统工艺工作站、182个省级非遗工坊。

  近年来,在政策支持与文化宣传的合力下,非遗工艺的宣传途径日益丰富。非遗年俗短视频大赛、非遗年俗展等各色活动在浙江省各地举行,越来越多的非遗传承人进入直播间讲述老手艺的故事,宣传旧工艺的魅力。

  可以期待,在新媒体赋能下,传统工艺将逐渐褪去陈旧外衣,换上时代的新装,“土味零食”们亦能迎来自己的春天。(完)

【编辑:张燕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