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5-01-08 03:46:08 来源: sp20250108
中新网 青海黄南11月24日电 题:“校”“园”合作 共护青海首个国家级高寒湿地公园生态之美
作者 陈宗淇
冬日金黄的草原上牛羊散漫,悬崖之上金雕盘旋,洮河水弯曲延展至峡谷深处......
近日, 中新网 记者走进位于青海省黄南藏族自治州河南县境内的洮河源国家湿地公园(以下简称:湿地公园),这也是该省首个通过国家试点建设验收的国家级高寒湿地公园。
图为青海洮河源国家湿地公园景色。薛蒂 摄湿地公园总面积389.93平方公里,湿地占总面积的36%。洮河作为黄河上游第二大支流,流经十五个县市后汇入黄河刘家峡水库,湿地公园生物多样性丰富,自然景观多样。
自2017年开始,湿地公园管理服务中心联合青海大学,针对公园内植被、动物的分布和种群数量的动态变化,开展植被、鸟类、水质、土壤和气象的监测。
高校技术支持
“洮河源国家湿地公园具有重要的生态保护价值,坚持常年开展科研监测工作十分必要。我们每年都会到湿地公园做生态监测,积累生态监测数据,同时联合当地管护员共同参加。在监测的过程中,给当地管护员传授一些湿地保护和监测的知识。”青海大学农牧学院草业科学系教授李长慧说。
资料图为李长慧(左)带领学生在青海洮河源国家湿地公园内开展监测工作。李长慧 供图从2019年开始,青海大学农牧学院本科生杨春明,每年都会到湿地公园开展植物监测活动。杨春明现已成为研究生,研究课题依然是湿地。
“有一次,我们到园区腹地考察,途中遇到大雪天气,却意外发现了国家重点保护植物紫罗兰报春。”杨春明说。
据介绍,截至目前,通过生态监测发现湿地公园内高等植物新纪录106种,鸟类新纪录3种,即黄眉柳莺、褐柳莺和绿翅鸭,生物多样性明显增加。
青海大学在公园内建立了湿地植被恢复试验田,设置小型气象站,开展“高寒湿生植物适应性研究”“湿生植物引种栽培试验”和“生态护岸新方法运用与评价”等研究工作。
科研团队还推介澳大利亚湿地保护组织——湿地保护志愿者的做法,吸引了很多志愿者对洮河源湿地公园开展监测活动。
河南县林业局原局长才项南加就是一位积极的志愿者,他与湿地公园服务中心副主任索南才让在公园内欧达哇天池旁发现了珍稀植物玉龙蕨。
“被誉为植物界活化石玉龙蕨的发现,对研究高山植物的起源进化,甚至对喜马拉雅、东亚植物区系的演变都具有重要的意义。”李长慧说。
图为青海大学学生在湿地公园内开展监测工作。李长慧 供图“今年7月,在园区内李恰如神山附近牧户还看到了雪豹,这是罕见的。”李长慧介绍,水生禽类数量和种类也在变多,成群的棕头鸥在夏季也会聚居园区内,“我们业内常说,湿地生态好不好,水鸟说了算,这足以说明洮河源国家湿地公园的生态环境是趋好的。”
园区全员参与资源普查
近年来,湿地公园管理服务中心联合管护员和志愿者开展季节性资源普查。管护员负责收集园区内相关信息,对具有特殊意义的湿地区域调查面积、类型和分布等情况,以及季节性植被生长情况、动物出没情况作定点观测,并详细记录。
图为管护员才华加(中)讨论、填写巡护日志。薛蒂 摄“我是湿地公园土生土长的人,保护自然生态环境是我们的工作日常。”管护员才华加说,如今,园区内野狼和成群的胡兀鹫等物种身影频现,“今年夏天,我们首次见到一群黑颈鹤。沿河巡护时还能看到旱獭在灌丛里面打闹。”
“洮河源高寒湿地生态系统资源库已初具规模,这对洮河源生态环境修复提供了新的技术支持。”洮河源国家湿地公园管理服务中心办公室主任叶仲介绍,去年,湿地公园已累计完成湿地修复21600㎡,有害生物防治25000亩,保育区湿地退化修复500亩。
叶仲说:“青海大学参与洮河源国家湿地公园的科研监测工作,为湿地公园的合理利用和科普宣教提供了依据和素材,为绿水青山更好更快成为金山银山奠定数据基础。”(完)
【编辑:张子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