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银漆枕修复记

发布时间:2024-12-15 13:25:35 来源: sp20241215

  图为修复后的包银漆枕。   黄 希供图

  这是一个南宋包银漆枕。近800年的地下深埋让它完全变了形。如意云头的枕面开裂出一个横贯的大口,内部的漆胎断裂起翘,表面原本光亮服帖的装饰银片变得乌黑黯淡、糟朽破碎。通过打光,人们可以模糊看到表面纹样已经完全被锈蚀覆盖,碰一下就粉化掉渣。屏住呼吸,用毛笔轻轻拂去表面的土粒与锈粉,对照X光成像寻找银枕边缘铆接的银钉,用镊子和手术刀小心分离铆钉,对银片进行外部临时加固后整体揭取,小心展开、细致清理……修复后的漆枕终于露出真容,0.15毫米厚的银片上通体满饰精美的簪刻花纹,凤鸟、牡丹、石榴、莲花、祥云,精雕细琢,栩栩如生。

  它来自贵州遵义市新蒲播州杨氏土司墓地杨价夫妇合葬墓。

  2013年4月至2014年11月,为配合遵义中桥水库工程建设,贵州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对遵义新蒲播州杨氏土司墓地进行了系统考古发掘,清理墓葬3座,其中杨价夫妇合葬墓是目前发现的杨氏土司墓中唯一未经盗扰的墓葬。这座形制特殊、保存完整的大型高等级大墓出土了大量造型精美的金银器及相关随葬品,是贵州土司考古继海龙屯遗址之后的重大突破,入选“2014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金银器胎体普遍较薄,造型结构复杂,表面多有錾刻、鎏金等装饰,但普遍出现严重的腐蚀问题。为了对文物进行及时保护并更深入地提取、保留文物历史信息,考古人员决定对杨价墓主棺部分进行整体打包提取,运送至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进行实验室考古工作。

  最大限度地记录、保留文物碎片的原始叠压关系信息,对于金银器的修复至关重要。我们在对杨价墓主棺中一件挤压变形、叠压关系非常复杂的严重腐蚀薄胎银器进行室内清理与保护修复的过程中,通过加强文物碎片的清理提取与保护修复环节的衔接,多次进行及时的应急保护处理。在对几百片不足一厘米大小的碎片进行了4个多月的清理、拼对与修复之后,最终根据叠压位置关系、残片拼对情况、银器工艺特点以及局部的关键衔接点等多方面证据,准确判断出银器的器型和口沿尺寸、深度尺寸。在此基础上保护修复的银盆恢复原始外形,如今在X光片中,可以看到焊接的数千余点位结构稳定、严丝合缝。

  出土矿化银器的科学修复是长期存在的保护难题。由于金银器由锤揲工艺制成,厚度极薄,使用有机黏结剂进行修复无法保证稳定,传统修复使用锡焊处理,极易导致银器大面积的熔蚀破坏,产生“次生灾害”。我们首次将传统细金工艺技法运用到贵金属文物保护修复中,显著提升文物机械强度与韧性,使银器整形、焊接、修复工作得以实现。

  杨价墓出土金银器制作精美,大量运用了细金工艺中的打胎、錾刻、鎏金、花丝、焊接等工艺,将传统錾刻工艺中的勾、台、采、丝等技法发挥到极致,方寸之间见天地,细微之处有功夫。杨价夫人田氏主棺内出土有一对金博鬓,做工精细,构思巧妙,在不足5厘米的范围内,使用花丝工艺将直径0.3毫米的扁方丝攒焊成凉亭、流水、行舟、渡桥等多种元素,所有纹样均满焊金珠装饰。研究表明,工匠在制作金博鬓时对使用的正反花丝、素圆丝、素扁丝、金珠、金片均进行了有意的成色控制,在攒焊成型过程中依据不同部位的焊接顺序、焊接范围和焊接对象有意识地使用了不同组分的焊药梯队并调整用量,可见南宋时期工匠已经具有高超的贵金属加工技艺。

  值得一提的是,在对田氏夫人包银漆枕进行保护修复时,意外发现漆枕内部下层漆皮中隐藏的文字痕迹。通过多光谱成像进行分析,可以辨识出这段文字为“田大夫宅置/李责造/太岁甲辰年”,说明这件包银漆枕是在甲辰年由一个叫做李责的匠人制造,原本归属于田大夫私宅所有。结合银枕出土于杨价夫人田氏主棺内的墓主头部位置,可以推测这个银枕是田大夫作为父亲送给女儿的陪嫁品。跨过近千年的岁月,让我们再次看到了播州杨氏与思州田氏两大家族的故事。

  贵州遵义市新蒲播州杨氏土司墓地M3出土贵金属文物保护修复项目获列“2022全国十佳文物藏品修复项目”。修复中建立起一整套包括传统钎焊、碰焊和激光焊接等多技术并行的系统化保护修复方法,目前已申请两项国家发明专利,已成功推广应用到包括四川江口沉银、三星堆黄金面具、甘肃慕容智墓出土的脆弱银器、浙江馆藏南宋金银器等多个重要保护修复项目中,取得显著成效,在文物保护领域得到好评。

  《 人民日报 》( 2023年11月11日 07 版)

(责编:赵欣悦、袁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