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4.7%受访应届生希望企业招聘内容尽量客观具体

发布时间:2024-12-24 02:52:17 来源: sp20241224

  当前正值秋招季,清晰地获知岗位需求,选择与自身专业能力、职业兴趣、个人发展需求契合度高的工作,对提高毕业生就业满意度十分关键,而企业在其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日前,中国青年报社社会调查中心联合问卷网(wenjuan.com),对1334名应届大学生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岗位工作描述不清楚、薪酬待遇自我拔高、成长晋升“画大饼”是毕业生求职过程中普遍遇到的问题。94.7%受访应届生希望企业尽量客观具体描述岗位内容。

  经常一腔热情投递简历,却发现不是自己以为的工作

  杨济远去年毕业于华南理工大学软件学院,现在在深圳工作。他感到,企业招聘普遍存在岗位职责描述泛化的问题,“好几次到了面试环节才知道对方具体的招聘要求。”他还提到,薪资水平和福利经常是最模糊不清的内容,“我现在的岗位,在招聘时写明的薪资水平,实际要算上加班费、补贴等,而且绩效考核要在公司前列才能拿到。福利方面,承诺为应届毕业生提供一些为期两年的保障,实际上只有半年。”

  他说,有的用人单位不透露招聘各环节的安排,经常搞得他措手不及。“我曾接到一家用人单位通知,去到现场才发现安排的是笔试,很懵,没有一点准备。也遇到过几家不提前告知面试形式的,像一对一、一对多、多对多,不同的情况要做的准备不同。”

  毕业于中国政法大学的张铭,现在在一家律所做刑辩业务。他提到,很多企业都不交待各环节的时间节点,给大学生带来很多困扰。“例如在招聘过程中,不告知简历接收截止时间、进入下一环节通知时间,学生在一两周后看到企业的招聘简章,就会疑惑是否还接收简历,也遇到过笔试后苦等一个月没消息以为没过,结果又过半个月通知面试。”

  大家在求职过程中普遍遇到哪些问题?数据显示,70.2%的受访应届生指出岗位实际工作内容描述不清楚不具体,68.4%的受访应届生吐槽薪酬待遇往往含糊其辞,自我拔高,62.7%的受访应届生提到成长晋升往往“画大饼”或夸大实际,37.8%的受访应届生指出专业需求不明确降低简历投递效率。

  就业指导专家:招聘信息模糊,增加错配风险

  杨济远坦言,入职后发现岗位业务与公司招聘时的承诺有出入,这让他时常产生负面情绪,影响了工作积极性。他表示,毕业时自己曾想着要好好干出一番事业,可入职后岗位的“名不副实”让他陷入了僵局。

  张铭的一个同学毕业后加入了一个“刑事团队”,但工作后发现刑事案子只占很小比例,主要是民商事案件。“虽然不同领域没有高低贵贱之分,但在学科分类越来越细化的背景下,大家还是希望找到匹配的工作,尤其是面对人生第一份工作,希望所学能够为我所用,进一步激发创造力。”

  中国政法大学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研究中心主任、商学院教授王霆指出,用人单位的招聘信息不清楚、不具体,甚至“画大饼”,带来了一系列弊端。“招聘信息模糊,使大学生在求职过程中难以判断自己是否符合岗位需求,增加了错配的风险,降低了工作的稳定性,这不利于初入职场大学生职业观的形成,也提高了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成本。”

  “用人单位的招聘内容客观具体,是员工与企业实现‘双向奔赴’的基石”

  大四应届毕业生侯晶晶说,企业客观具体描述岗位,能够节省时间和精力,而且能招到认同企业文化的职员。“有次直到面试环节,我才真正了解工作内容,发现并不是自己感兴趣的,但在这之前我已经耗费了很多时间和精力准备,做了很多无用功。”

  调查中,94.7%的受访应届生希望企业招聘过程能尽量客观具体地描述岗位内容。

  交互分析发现,专科应届毕业生对此态度最为强烈,比例高达97.4%,其次是本科应届毕业生(95.7%)。男性受访应届毕业生中这一比例为96.2%,高于受访女生(93.5%)。家乡在一线城市的受访应届毕业生比例最高(98.4%),其次是乡村受访应届毕业生(96.8%)。

  周晴是北京一所高校的研究生,同时兼任本科生辅导员。“就业季,学生每天要处理的事务很多,一边找工作还一边琢磨岗位‘到底适不适合’,不仅降低效率,还影响求职状态。”她表示,企业只有写明需要什么样的人才,学生才能根据要求对号入座,如果招聘需求模糊不清,会非常占用学生的精力、影响求职效果。

  王霆表示,“一个好的企业,要在招聘环节就提供清晰的招聘信息,要有完善的招聘流程和人才测评方法,能通过科学有效的选拔,匹配与企业文化合适的大学生。”

  他指出,企业一定要尽可能将岗位要求表达清楚。“以薪资待遇为例,这也是比较重要和敏感的一块,如果招聘过程中企业含糊其辞、刻意拔高,就会导致毕业生对岗位薪酬水平没有明确的认识,入职后如果低于期望,就可能会降低对企业的忠诚度。”

  参与调查的应届毕业生中,14.3%是专科,75.4%是本科,9.5%是硕士研究生,0.8%是博士研究生。男生占43.8%,女生占56.2%。家乡在一线城市的占32.8%,二线城市的占38.2%,三四线城市的占21.1%,城镇或县城的占5.6%,乡村的占2.3%。

  (应受访者要求,杨铭、周晴均为化名)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杜园春 实习生 黄子涵 来源:中国青年报 【编辑:陈文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