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嘱托·识校训·践青春】忠信笃敬 将中华文化远播到五洲四海

发布时间:2025-01-05 04:12:49 来源: sp20250105

  编者按:“新时代的中国青年,生逢其时、重任在肩,施展才干的舞台无比广阔,实现梦想的前景无比光明。”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国内考察时多次到高校与师生交流,给青年学子、教师回信,为广大师生指引人生道路、明确前进方向。为全面展示各地高校莘莘学子铭记总书记谆谆嘱托,践行校训、立大志、明大德、成大志、担大任的生动实践,央广网特别策划推出“记嘱托·识校训·践青春”系列主题报道,为您讲述新时代大学生在强国建设、民族复兴道路上努力成为堪当民族复兴重任、勇于创造世界奇迹国之栋梁的故事。

  镜湖水波荡漾,异木棉灿烂盛放。冬日的暨南大学,依然暖意融融。吟诵诗词、体验香道、制作泥塑……这样的场景在校园内随处可见,学子们在中华文化的熏陶中逐梦青春。

  2018年10月24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暨南大学考察,嘱托暨南大学认真贯彻全国教育大会精神,坚持自己的办学特色,把学校办得更好,为海外侨胞回祖国学习、传承中华文化创造更好条件。

  循着117年的历史传承,“将中华文化远播到五洲四海”既是暨南大学始终如一的办学使命,也成为其鲜明的办学特色。截至2023年3月,暨南大学全日制在校学生48580人,其中港澳台侨及外国留学生14621人,约占学生总数的三分之一。“有海水的地方,就有暨大人”,一批又一批学子从这所湾区大学走向祖国建设的各条战线、走向世界各地,成为传播中华文化的桥梁和纽带。

  台湾青年想留在大湾区当一名眼科医生

  时隔5年,台湾青年洪子朝仍记得与习近平总书记见面时的场景。2017年,洪子朝带着医学梦想来到暨南大学学习临床医学。“总书记和我们谈话时,勉励我们要好好学,学成才,努力为粤港澳大湾区贡献自己的一份力。”

  总书记的谆谆教诲,一直激励洪子朝。今年本科毕业后,他继续留校攻读硕士学位,并在暨南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华侨医院参加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

  学医是一条艰辛的道路。相较于其他专业,医学专业学习期更长,外招本科生要读6年,读研需要3年,硕博连读则要5年。全科医学学习期间,洪子朝啃下一摞摞的医书。在许多个难熬的时刻,他总会回想起总书记对自己说过的话——“问题总会有的,但解决问题的方法也会有的。”

  洪子朝的母亲是一名助产士,他希望和母亲一样,尽自己所能,帮助更多人。如今的他,对医学有了更加深刻的感悟,人生理想的航向更加坚定。“学成后,我想留在大湾区当一名眼科医生。”洪子朝说,眼睛是“灵魂之窗”,帮助患者“看清”世界,是一件非常自豪、有成就感的事情。

  “学医、行医,更要时刻牢记暨南大学‘忠信笃敬’四字校训精神,时刻怀揣敬畏之心,对患者负责,对生命敬重。”洪子朝表示,大湾区的建设需要大量医疗人才的支撑。只有练就过硬本领,才能应对未知的挑战。

  忙碌学业之余,洪子朝还当起了台湾同学的导游。在学校举办的台湾学子岭南行、传承非遗游穗寻根、中国文化节等活动中,洪子朝不断刷新自己对传统文化的认知。“只有亲身体会过,才能更好地传承传播中华优秀文化。”洪子朝感慨。

  “侨四代”有一个心愿,毕业后回印尼当中文教师

  探访暨南大学素有“小联合国”之称的华文学院,这里有超过一半的留学生华裔面孔。校园处处涌动青春气息,让多元文化在这里交流、碰撞。

  培养来自10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11万余名学生、牵头成立首个全球华校联盟、研发推广“华文水平测试”和“华文教师证书”两个行业标准……多年来,暨南大学华文学院开展华文教育、汉语国际教育及预科教育,打造全球性的华文教育共同体,一批批华文教育中坚力量从这里走向五洲四海。

  来自印度尼西亚丹戎巴都市的陈彩祎,是暨南大学华文学院华文教育系在读生。“我们当地很多华人来自汕头。在中国叫‘汕头’,到了印尼就叫‘汕尾’。一头一尾,直观体现了华人华侨不忘民族血脉、牢记根本的家国情怀。”陈彩祎操着一口流利的普通话,用“汕尾”来指代自己从小长大的印尼当地华文社区。陈彩祎两岁开始“双语学习”,在家说潮汕话,在学校学印尼语,从小就在心中种下“寻根”的种子。

  上大学之前,她没有到过中国,却常常从爷爷奶奶那里听到有关中国的故事——当年,她的曾祖父下南洋谋生,从潮州市青麻山脚的大和都围头村出发,途经马来西亚、新加坡,最后定居印尼。到她这一辈,已经是第四代了。出于对故乡的遐想和憧憬,她决定申请到中国留学。

  跨越山海,共赴暨南。在华文学院的学习生活中,陈彩祎和几位朋友一拍即合,组成“寻根潮汕”团队,开启“寻根之旅”。凭借陈彩祎印尼家中保存的家族辈序诗,团队历经数月,最终确定了陈彩祎的祖籍地。然而,由于村落族谱信息不全,村里几个老人商讨几天,也没能找出哪户人家是她的亲人。第一次“寻根之旅”以失败告终。

  7月中旬,潮州围头村一位村民打来电话,说他们祖厅里多年来挂着一张“老祖公”的照片,和陈彩祎的曾祖父样貌很相似。经确认,两家人正是同族亲戚。

  “这趟寻根之旅,同时也是一次文化传承之旅。隔了好几代,依然能找到我们家族远在千里之外的根系源流,这是我做梦都不敢想的事情。”陈彩祎说,一波三折的寻亲经历,使她切身领略到中华文化的独特魅力,更教会她“慎终追远、敬祖尽孝”。

  陈彩祎在暨大深造,打算毕业后回到印尼当中文教师,从事与中华文化传播相关的工作。她希望为中国与海外文化交流牵线搭桥,让更多年轻一代华裔通过汉语学习,感受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为中华文化的海外传播贡献华人力量,吸引更多海外华人回乡认祖。

  一套有主线的中华文化传播经验,被逐渐摸索出来

  “中国有礼仪之大,故称夏;有服章之美,谓之华。”在暨南大学中华文化体验展示馆,汉服礼仪研习班开讲。

  暨大中华传统文化教育名辅导员工作室主持人刘潇潇,身着高腰襦裙,向港澳台侨学生娓娓道来。“汉服是中华传统文化外在体现之一,它所承载的文化内涵丰富深厚。”刘潇潇介绍,开设汉服礼仪研习班这门课,不仅是让同学们感受汉服的精美,更重要的是领略其中包含的中华文化底蕴。

  在暨大校园里,诸如汉服礼仪研习班这样的中华文化体验活动还有很多。以侨为桥,暨南大学在三地五校区设立中华文化体验展示馆,建设中华才艺培训基地,设立中华文化传承传播研究中心,打造中华文化节、国际文化聚暨南等文化育人品牌,一大批精品研习项目深入学生学习生活方方面面。

  刘潇潇介绍,创办于2016年的暨南大学中华文化大讲堂,通过专题讲座、研习班、志愿服务、实践考察等丰富多样的活动形式,为广大学生尤其是港澳台侨学生提供全方位的中华文化研习平台。

  礼乐诗书、君子雅事、中华技艺……截至目前,暨南大学中华文化大讲堂已举办13期共20个中华文化研习班,吸引了60多个国家和地区4000多学生参加培训。“学校通过中华文化大讲堂等第二课堂研习平台,辐射港澳台地区、华侨华人社会乃至世界各地。”刘潇潇说。

  2005年,刘潇潇作为暨南大学优秀硕士生毕业留校工作至今。结合多年的港澳台侨学生工作经验,她逐渐摸索出一套以“体验、研习、传承、推广”为主线的中华文化传播经验。“体验先行,之后再根据个人兴趣,循序渐进,深入学习,争取让每个学生成为主动推广中华优秀文化的使者。”刘潇潇说。

  今年暑假,香港学生邓宝华跟随学校的中华文化之旅国情教育研习营走进山西,古建筑的恢宏气派、八路军驻晋办事处的革命烽火、太钢不锈钢厂的制造实力让她很震撼。“一次探寻中华文化之旅,让我认识到祖国阔步前进的底气所在。”邓宝华说。

  每年节假日、寒暑假,数千名暨大学子组成的50多个文化考察团,用脚步丈量祖国壮阔山河,感受中华文化的深厚底蕴、新时代中国的发展变化,为日后助力中华文化传播储备知识、积蓄力量。

  秋季新学期伊始,邓宝华在掐丝珐琅体验课上当起老师。今年3月,她发起成立暨南大学创业学院科普志愿服务队,举办青少年掐丝珐琅体验、港澳台侨青年掐丝珐琅体验、广绣科普等11场活动,服务800多名同学。正是通过校内校外的丰富活动,她深深爱上了中华传统文化,并立志做一名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者、传播者。

  多姿多彩的中华文化活动,浸润着众多像邓宝华一样的暨南大学学子之心,激励他们身体力行,传播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总策划:张军 于锋

  总监制:伍刚 宫歆慧

  统筹:陶玉德

  策划:张强 晁海娟 李璐

  采制:罗世伟 刘杨 官文清

  鸣谢:暨南大学党委宣传部

  来源:央广网 【编辑:李润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