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后”代表委员传递青年声音

发布时间:2024-11-25 01:24:01 来源: sp20241125

王争

杨金龙

李楠楠

  杨钰尼

  2024全国两会 政青春

  一年一度的全国两会,是我国政治生活中的一件大事。在十四届全国人大代表和全国政协委员中,出现了不少“90后”的年轻面孔。

  这些代表委员中有登上世界技能大赛舞台的“大国工匠”,有返乡创业、投身乡村振兴的“新农人”,有为传统文化传承注入青年力量的文艺教育工作者,还有敬老院护理员、运动员、村镇干部、年轻学者等。

  无论从事何种职业,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特点,就是扎根一线,在本职岗位不断奋斗、锐意创新。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青年强,则国家强。当代中国青年生逢其时,施展才干的舞台无比广阔,实现梦想的前景无比光明。”

  今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5周年,是实现“十四五”规划目标任务的关键一年。这些“90后”代表委员肩负为民代言重托,依法履职尽责。

  如何为中国式现代化贡献青春力量?今天起,北京青年报推出“政青春”系列访谈,讲述“90后”代表委员的履职故事,传递青年声音。

  全国人大代表王争

  利用各类渠道打通与群众联系的最后一公里

  全国人大代表、首发集团京开分公司榆垡收费管理所收费班长王争出生于1995年,是一名来自交通行业的基层代表。提到过去一年的履职经历,王争用“满载收获”四个字来形容。参加代表学习班,走进代表之家,立足本职岗位积极调研群众需求。今年全国两会,王争依然立足岗位,聚焦群众出行痛点,将民生所盼带上两会。

  时至今日,王争都记得自己第一次坐在收费窗口时的情景,“和司机朋友说话,整个声音都在打颤,收费、找零、打票,这些培训时练习的动作全忘了,越乱越蒙,越蒙越乱,急得满头大汗。我负责的车道里,已经排了长长的车队,只能一个劲儿地跟人家道歉。”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王争努力学习收费业务知识、研究收费技巧和方法,最终练就了快速收费、快速找零以及点钞每分钟近720张等专业技能。

  2016年,北京市第四届“路政杯”职业技能竞赛举行,刚满21岁的王争获得了第二名的好成绩。2018年,“王争创新工作室”创立。作为工作室的带头人,王争带领团队成员深入探索研究收费运营创新工作,带领工作室成员制作“移动支付遮阳板”的小发明,有效提升了收费站区通行效率。工作室还开设了“路姐课堂”,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对收费员进行业务培训。

  王争告诉北京青年报记者,随着智慧收费站的建设推进,做好现场服务、保障客户快捷出行是她一直以来的工作目标。今年参会,王争把如何提升高速公路客户通行效率和通行体验作为关注的重点方向。“一年的履职工作感受到,一定要把群众装在心里,把责任扛在肩上,充分利用基层代表之家、联络站等各类渠道打通与人民群众联系的最后一公里,通过‘小支点’撬起‘大民生’,为社会经济发展建言献策,贡献青春力量。”

  王争表示,作为新时代青年人,应围绕本职做好技能和服务提升是基础,更要不断在工作实践中主动适应行业发展需求,善于发现问题,了解行业和客户需求,结合工作中的难点问题开展创新。通过全国两会的平台,王争希望广大青年朋友,共同抓住时代的机遇,脚踏实地,用奋斗努力创造幸福,立足本职岗位,为人民服务。

  文/本报记者 张月朦 摄影/本报记者 刘畅

  全国人大代表杨金龙

  青年人发展应心怀理想、手握技术

  全国人大代表、民进中央青年工作委员会委员、杭州技师学院整形涂装与设计学院副院长杨金龙出生于1994年,今年已经是他履职全国人大代表的第七年。多年来,杨金龙深根本职工作,聚焦职业教育发展,今年他提出的建议有关发展职业教育与产业深度融合。

  这位年轻的“90后”享有世界技能大赛汽车喷漆项目冠军的头衔,却放弃企业的高薪聘请,回到学校任教。他说,国内的技能人才缺口大,要从整体上提升我国的技能水平,就必须培养出更多优秀的技能人才。从这方面说,当一名老师,毫无保留地将自己的技能传授给学生,是对社会更大的贡献。

  从技术工人到世界冠军,从职业院校教师到当选全国人大代表。角色转换让杨金龙始终不忘肩上的责任——为中国职教事业发声,为一线技能人才代言。职业院校、车间、修理厂、汽车4S店……都是他常去的调研地点。在工作之余,杨金龙也与自己的学生、同事和熟悉的专家交流,深入了解职业教育和高素质技能人才培养现状,以及企业市场真实需求。

  杨金龙认为,和普通教育相比,职业教育是“落地”的教育。“党的二十大报告再次明确了职业教育的发展方向,‘职业’二字,决定了它的‘根’在市场,特色在产业。”杨金龙表示。

  在十四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上,杨金龙就将关注点放在了职业教育对接产业发展需求上。他建议,职业技术院校应该紧贴地方产业和企业需求,统筹专业设置和建设,与此同时,政府应该加大对职业院校的办学支持力度,从而实现学生、学校、企业、政府四方共赢。

  在杨金龙的呼吁和推动下,他的家乡——桐庐县先后制定出台《桐庐县高质量打造“浙派工匠”金名片行动方案》《桐庐县产业学院建设方案》等政策,拨付用于技能人才培育资金达1200万元以上。

  今年,杨金龙依然关注高技能人才的培养问题。在他的《关于职业教育与产业深度融合的建议》中提及,大力推广委托式、订单式学徒制等人才培养新模式。同时,创新建立以产业学院为载体的“共建共商共治”产教融合新模式,构建多元主体联动的“校企命运共同体”,从而破解企业深度参与人才培养难点。

  结合自身经历,杨金龙认为,青年人发展应首先在心中确立目标,“你想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无论是做人还是做事,需要先给自己定一个理想,然后朝着这个目标去努力,去前进。”此外,青年人还必须掌握一门核心技术。“我常和我的学生说,只要自己手里有技术,无论到什么地方、无论到什么年纪,都可以获得很好的发展。掌握技术,就是让自己具有竞争力的根本!”杨金龙说。

  文/本报记者 熊颖琪 供图/受访者

  全国人大代表李楠楠

  探索建立新型农村基本养老制度势在必行

  全国人大代表、南通市崇川区美适心福爱护理院护士长李楠楠出生于1990年。自2018年当选为全国人大代表以来,如何进一步加大养老服务人才培养,推动养老服务高质量发展,一直是李楠楠关注的重点。今年两会,她将目光聚焦农村养老问题,带来相关建议。

  大学毕业之后,李楠楠就进入护理院工作。她发现,对于想要更好融入老人生活的她来说,不会说方言成了一道绕不过的坎。为此,她向本地同事请教南通话,练了三个月就活学活用了。“通过我们的专业,让老人安心地住在护理院,帮他们的子女消除思想负担,这是我觉得我们做得最有意义的事情。”李楠楠说。

  作为连任的全国人大代表,李楠楠在前几年的履职中,曾提出加大养老护理人员队伍建设、恢复护理员资格证的建议。今年,李楠楠还关注到了农村养老问题。“农村有不少老人因子女外出打工,一方面要照顾孙子孙女、包揽家务,另一方面还要承担繁重的农业生产活动,文化娱乐生活匮乏。”李楠楠说,一旦老人生病,这个农村家庭就将面临窘境。为助力更多农村老年人安享晚年,探索建立新型的农村基本养老制度势在必行。她提出,希望农村养老机构未来能做好安全隐患防范;地方政府加大扶持力度,让更多更好的企业进入农村养老行业。

  李楠楠还希望能加大宣传,改变农村老人传统的养老观,让更多老人享受专业的养老服务。

  “我选择这个行业,没有想过放弃,可能是有感情了。”李楠楠告诉北京青年报记者,除了觉得陪伴老人们很有意义之外,作为“90后”,她也在探索,自己父母将来老了,该怎么去照顾他们。“我们这代人的父母,未来会有更多养老选择,不一定要去机构养老。”李楠楠介绍,现在很多社区都有居家为老服务中心,提供医疗、康复、助浴、助餐、观影等服务,为孤寡、独居老人带来很多帮助。老人也可以选择候鸟式的养老模式。“未来还会发展出更多新型的养老模式。”

  文/本报记者 张帆 供图/受访者

  全国政协委员杨钰尼

  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与青年“双向奔赴”

  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红河县钰尼文化艺术传承中心校长杨钰尼出生于1996年,是年龄最小的政协第十四届全国委员。她来自云南省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是一名从小在梯田边长大的“哈尼姑娘”,也是一名从事哈尼梯田文化传承的青年工作者。在接受北京青年报记者采访时,杨钰尼展示了一份足有70多页的文档,里面记录了她一年来的各项履职工作。学习、宣讲、参加调研、接受采访、录制节目,这名“95后”一直在不遗余力地推动非遗与青年的“双向奔赴”。

  2010年至2013年,红河哈尼梯田先后列入联合国粮农组织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文化遗产,成为我国第一个以民族命名、以农耕文明为主题的活态世界遗产。在丰富的哈尼农耕文化中,还有多项被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民间歌舞,比如乐作舞是一种哈尼族和彝族共有的歌、舞、乐一体的古老民间舞蹈,在2008年被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杨钰尼一直关注哈尼文化的保护传承。2015年,还在上大一的杨钰尼在家乡创办了红河县钰尼文化艺术传承中心,开展多声部民歌、乐作舞、哈尼儿歌、器乐、手工艺等教学,努力引领山里的孩子开阔视野,并借助舞台演绎哈尼族文化。八年间,她和她的团队累计培训学员3000余名,越来越多的学员凭借歌舞艺术走出大山。

  “今年春节期间,我的一个学生来拜年,说即将大学毕业,想写一篇关于乐作舞或者是传统文化传承价值的论文,问我可不可以。我说太可以了!”杨钰尼告诉北京青年报记者,之前有人问过她,她的小团队能力有限,能为哈尼文化的传承做出多大贡献?她回答说,自己有那么多学生,十年之后、二十年之后,哈尼梯田文化保护的队伍会越来越壮大,没想到仅过了八年,就已经有学生在做文化传承的工作。

  去年第一次参加全国两会,杨钰尼就提交了《保护哈尼梯田良田沃土,传承世界遗产农耕文明》的提案。今年参会之前,她专门去拜访了乐作舞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李阿胖,询问她有关非遗传承的建议。

  非遗如何创新发展?今年,杨钰尼有很多规划。她要用“乐作舞”的音乐旋律结合年轻人喜欢的流行元素创作一个舞蹈作品,还要探索“互联网+文化传承”。全国两会期间,杨钰尼提出,建议在乐作舞、多声部发源地阿扎河乡建“乐作舞广场”“长街古宴长廊”“哈尼古歌农耕技艺展示厅”,鼓励、引导原住民开展以四季生产调、乐作舞、哈尼多声部、梯田耕作技艺为重点的民族文化传承活动,开展青少年研学、梯田文化课堂实践等活动,组织全国农耕技艺技能大赛等活动,造就一支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哈尼梯田农耕文化人才队伍。文/本报记者 董鑫

  供图/受访者

  本版统筹/刘晓雪

【编辑:房家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