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分中职招生“火爆” 需理性看待

发布时间:2024-11-30 13:45:42 来源: sp20241130

  部分中职招生“火爆” 需理性看待

  “少而精”的中职教育 办学质量是硬道理

  今年7月中下旬,安徽滁州市应用技术学校党总支书记、校长赵育成经历了心情的起起伏伏。起初,赵育成担心,由于县内中考人数较往年有所下降,会影响该校招生人数。为此,前期,他还尝试走出滁州市,前往皖北地区开展招生宣传。

  让赵育成没想到的是,该校计划在全椒县内招生200人,却有400余人报名,滁州市内其他县区还有大量学生报名,而皖北的蚌埠市、阜阳市及亳州市也有300多人报名。“7月10日,学校招生录取完成,最终录取1120人,比前一年多招了240人。”

  位于江苏的太仓中等专业学校今年同样也迎来了火热场景——近几年报名人数持续攀升,今年招生计划不足2000人,实际报名却超4000人,机械设计制造、机电一体化、电子商务等专业尤其受青睐。

  今年,全国多地中职学校报名呈现“火爆”现象,不少学校贴出提前关闭招生大门的告示:招生已满,概不招待。有的学校甚至出现家长连夜排队为孩子报名的情况。据媒体报道,在广西南宁,部分中职学校招生期间,门口报名人数众多,场面热闹。

  近年来,中职招生一“位”难求相关话题频频成为热点,该现象背后的原因有哪些?这是否意味着中职教育被广泛认可?中职教育高质量发展在哪?中青报·中青网记者进行了采访。

  中职报名“火爆”,原因多元

  “新修订的职业教育法颁布以来,把职业教育视为与普通教育平等发展的类型教育,并建立职教高考制度,中职生升学通道逐渐打通。”湖南省涟源市工贸职业中等专业学校校长颜雄林介绍,这两年,学校机械制造、新能源汽车维修、计算机等专业招生火爆,“3+2中高职衔接班”名额也供不应求。“对于成绩不够理想且家庭经济条件一般的县级市的学生来说,选择免学费的公办中职学校更具性价比。”颜雄林说。

  江苏省特级教师、太仓中等专业学校副校长殷利则认为,随着中职学校一些优秀毕业生在行业里崭露头角,更多人意识到,掌握一门实用技能,中职生也有较好的发展前景。再加上各类政策加持,让学生“升学有道、就业有门、创业有方”。同时,随着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转型,社会对技能型人才需求旺盛,这些都为中职学生提供了更多发展空间。

  “近年来招生人数提升,除了政策支持,与中职学校办学条件改善、办学思路不断清晰、市场需要技能人才等因素有关。” 合肥经济贸易科技学校校长杨林说,“但值得注意的是,部分中职报名的火爆,并不能说明中职教育已被广泛认可,更多选择中职学校还是因分数而‘迫不得已’。”杨林观察到,部分报名的家长和学生带有焦虑情绪,也有些学生带有自卑心理。

  他还指出,“报名挤爆”现象还暴露出部分地区中职招生录取办法还有待进一步完善。“一些学校没有统一和明确招生录取标准,有的学校采取‘先报先录’策略,有的学校让学生根据分数上网填报志愿,这样能自由灵活地选择学校,但这也给学校的招生周期和计划带来不确定性。”

  针对这些现象,颜雄林建议,进一步完善阳光招生平台,实行普通高中与中职学校同平台填报志愿和录取,规范私立中职学校办学条件和招生行为,确保阳光招生。

  “目前少数学校招生火爆是一个好现象,但没有改变绝大多数家庭依然把孩子上普通高中作为首选的现象。”殷利认为,事物往往具有两面性,火爆的同时也带来一些问题。部分学校在这股热潮中盲目扩张规模,如同一个急于成长的孩子,却忽略了自身的基础建设。师资力量未能及时跟上学校规模扩张的步伐,导致教学效果出现了滑坡,这无疑背离了国家对职业教育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能工巧匠、大国工匠的殷切期望。她说,学校一定要冷静对待报名火爆趋势,潜心培养具有工匠意识、钻研工艺技术、善用工匠思维的新时代工匠人才。

  中职教育“少而精”,办学质量是硬道理

  “中职招生‘火爆’不能一概而论,目前没有波及整个中职教育。”在记者采访中,这一观点不少受访者都谈及。对于中职教育,国家通过顶层设计已经畅通了中职生的升学通道,而作为承担培养任务的学校,无疑要大力提升办学质量和吸引力。“这是学校生存的必由之路。”颜雄林说。

  前不久,教育部党组书记、部长怀进鹏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将深化职普融通、产教融合,加快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举办“少而精”的中等职业教育,提升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核心办学能力,加快推动职业教育与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相结合,真正通过纵向贯通、横向融通的体系设计,让不同禀赋、不同发展兴趣的学生能够有效地学习、多样化成才。

  “在部分中职招生‘火爆’背景下,怀进鹏部长提出‘少而精’的理念具有深刻的意义。”殷利认为,“少而精”并非简单减少学校数量,而是注重质量提升和内涵式发展。从质量提升方面看,尽管招生形势良好,但教育教学质量却不容忽视,部分中职学校师资力量相对薄弱,教师的专业水平和实践教学能力有待进一步提高;“少而精”要求集中资源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汇聚力量打造一支精锐之师;从内涵发展方面看,“少而精”意味着要更加注重校园文化建设和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从产业对接角度来看,“少而精”的中职教育要更好地实现与产业的深度融合;从区域发展层面看,“少而精”的中职教育要更好地服务地方经济。

  据教育部数据,目前,全国已建成近千所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学校,2000所中等职业学校达到省级骨干学校建设标准。同时,全国中等职业学校专业共设置19个专业大类358个专业,特别是在加工制造、高速铁路、城市轨道交通运输、电子商务、现代物流等快速发展行业中,新增从业人员大部分来自职业学校。

  多位受访者表示,这意味着,中等职业学校发展规模结构不断优化,办学条件不断改善,更反映了国家对职业教育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殷切期望。

  “经济社会发展,既需要能够把卫星送上天的拔尖创新人才,也需要能提高老百姓生活品质的量大面广的技能人才。”合肥铁路工程学校党委书记、校长胡辉平认为,“中职教育通过就业、升学两条腿走路,只能加强,不能削弱”。

  他说,面临新发展形势,面对中职、高职、本科职业教育在专业体系、人才培养方案、课程内容等方面衔接不畅的痛点,建议系统推进“中高本职业教育”在专业设置、人才培养方案、师资队伍、课程教材、教学计划、教学实践和质量反馈方面的一体化建设,打牢现代职教体系根基。

  他同时呼吁,新增财政收入向职业教育倾斜,支持职业学校利用地方债提升办学条件;探索建立基于职业教育专业大类的差异化拨款制度,并向办学成本高、产业衔接紧、社会需求大的专业倾斜。

  甘肃古浪县职业中等专业学校党总支书记王伯荣则建议,国家加大资金投入力度,让中职学校及时对标现代产业发展升级实训设备,同时让更多老师“走出去”学习先进知识理念,更好满足学生学习需求。“职业教育政策的落实要更连续、更稳定。我们盼望开办更多职业技术大学,增加职业中专学生的高考本科名额,让孩子们前途更加明朗。”

  赵育成观察到,一部分选择中职的孩子缺乏自信心,对未来没有合理的规划和目标。让这些孩子找回自信、培养良好生活习惯应成为学校“第一课”。他举例说,自己所在学校引入国防教育和“七彩德育”品牌,让学生从整理内务做起,学习部队的优良传统和军人的优良作风,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和集体主义观念,让学生明确奋斗目标。

  他认为,提升中职教育的社会认可度和关注度很重要。由于社会对职业教育还停留在“学生差、学校管理乱”等传统印象中,有些学生来自困难家庭,家长不重视教育,孩子从小很少接受“鲜花和掌声”,更多的是责备。这就需要社会、家庭、学校携手让学生健康成长。

  “说到底,提升办学质量是硬道理。”赵育成举例,该校进行课程改革,增加实践课程比重,每周二至周四下午开放学校87间实训室。学生根据专业特点结合兴趣选择技能课,“将课堂建在车间,将车间建在课堂”;针对有的孩子对理论课学习感兴趣、有的孩子动手能力强等现状,尊重学生意愿,相应教授不同难度和要求的内容。

  殷利认为,部分中职招生“火爆”无疑是一个积极的现象,它说明中职教育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社会的认可。“少而精”则为中职教育的未来发展指明了方向。中职学校要在保持良好招生态势的同时注重质量提升和内涵式发展,通过集中资源、优化师资、加强产业对接等多种方式办好“少而精”的中职教育,培养出高素质的技能型人才,为经济社会的发展提供坚实的人才支撑。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王海涵 来源:中国青年报 【编辑:叶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