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4-11-24 03:33:23 来源: sp20241124
对于长期停牌带来的资源浪费以及“养壳”对港股声誉的损害,港交所的监管信号日趋严格。
据Wind数据统计,截至8月26日,年内有32家港股公司完成退市,其中10家私有化,1家自愿撤回,1家赎回,20家被取消上市地位。
此外,多家公司处于长期停牌状态,进入补救期。港交所数据显示,截至7月31日,停牌时间3个月及以上的公司数量已达到77家,不少公司补救期进入倒计时。
“劣质股”加速出清
截至8月26日,年内港股市场退市32家,43家新股上市。相比新股上市数量,港股市场“劣质股”正加速出清。
今年以来,包括泰坦智华科技、无缝绿色、东正金融、百田石油、宝申控股等20家公司已被取消上市地位。从所属恒生行业来看,涉及地产投资、工业零件及器材、采购及供应链管理等行业。
被港交所取消上市地位的公司中,其共性特征为市值小、业绩差、年报“难产”、长期停牌等。
从常见的停牌原因来看,包括上市公司未按时刊发财务报告,或审计师无法出具审计报告;上市公司违规交易、没有足够的营运能力等。
港交所在2018年推出“快速除牌”机制,根据香港主板《上市规则》第6.01A条和香港创业板(以下简称“GEM”)《上市规则》9.14A条,主板上市公司若连续停牌超过18个月、GEM上市公司若连续停牌超过12个月,港交所将有权取消公司上市地位。
近年来,港交所勒令除牌的数量逐年激增。Wind数据显示,2019年至2023年累计有179家港股公司被取消上市地位,占区间退市数量的55%。
港交所数据显示,截至7月31日,年内停牌3个月或以上的上市公司数量达到77家,处于长期停牌的“休眠状态”。
从长期停牌的名单来看,包括中国恒大、上坤地产、当代置业、中原建业等地产公司,也有生物医药公司启明医疗等。这些公司若仍未在最后期限内出具审计报告或者解决违规交易等问题,则将面临退市。
低流动性成私有化退市主因
港股公司流动性压力由来已久,“壳股”“僵尸股”横行。以8月26日为例,当天收盘后,港交所零成交额个股达到698只,占全市场港股公司数量的27%,而成交额在1万港元以下的股票达到997只,占比38%。
选择主动私有化退市的公司,主要是考虑到企业股价被严重低估、大股东或公司内部进行重组以便日后再上市等。
Wind数据显示,截至8月26日,目前包括建溢集团、维达国际、赛生药业、中智全球、锦州银行、魏桥纺织、中国擎天软件、松龄护老集团、永盛新材料、海通国际在内的10家港股公司已完成私有化退市。
以赛生药业为例,公司在公布私有化方案时表示,公司股票流动性不如预期,资本市场不能再为公司长期发展提供充足资金,而且低迷的股价将损害公司业务重心和雇员士气。公司表示,在股价长期低迷之下,维持上市地位需要付出较高成本,但却无法融资,而在私有化交易完成后,公司未来将可以持续聚焦业务发展,更好服务全球广大患者。
值得注意的是,此次私有化退市是赛生药业第二次私有化退市。此前2017年在美国纳斯达克市场,公司已经进行了第一次私有化退市。2021年3月份,赛生药业重新在港交所IPO上市,公司发行价18.8港元,累计发行1.16亿股,募资21.8亿港元。今年7月5日,赛生药业发布公告称,公司已完成私有化交易流程,正式从港交所退市。
对上市公司来说,私有化退市为股东提供了以溢价出售退出的机会。同时,私有化退市后,公司有机会在其他市场重新上市,获得更高的估值。
据记者不完全统计,中粮包装、纷美包装、中国中药、新秀丽、欧舒丹、华发物业服务、A8新媒体等多家港股公司正在推进私有化退市进程。
(责编:杨曦、陈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