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4-12-14 14:15:29 来源: sp20241214
中新社 迪拜12月12日电 (记者 陈溯 庞无忌)在全球变暖背景下,极端天气气候事件日益频发,对建立早期预警系统的需求日益增强。在《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二十八次缔约方大会(COP28)期间,中国气象局副局长毕宝贵接受 中新社 记者专访,分享气象灾害早期预警的中国实践。
“中国跨越了5个气候带,是自然灾害频发的发展中国家。在全球气候变化背景下,中国的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将多发、重发,且复合极端灾害事件带来的潜在级联影响在加大。”毕宝贵表示,中国气象局高度重视气候变化应对和气象灾害风险管理工作,2022年4月,国务院印发《气象高质量发展纲要(2022—2035年)》,明确要求提高气象灾害监测预报预警能力和全社会气象灾害防御应对能力。2022年6月出台的《国家适应气候变化战略2035》,也强调要“加强气候变化监测预警和风险管理”,说明了气候变化监测预警和风险管理前置的重要性。
中国在灾害性天气预报预警方面已具有较好的技术优势。统计显示,目前暴雨预警准确率达90%,强对流天气预警可提前至40分钟,灾害预警信息传播时效为3-10分钟。
作为国际气象组织的成员,中国积极参与国际气候合作,推动和参与亚洲多灾种警报系统建设,服务能力也逐渐从国内服务向国际服务延伸。
“中国始终强调合作、共赢和共同应对气候变化挑战,在国际气候合作中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激发全球更积极地采取早期预警措施和适应行动。”毕宝贵表示,要通过加强国际气象科研和技术创新领域的合作,不断提高对全球气象监测技术和数据处理方法的科技贡献,提升全球各国对极端天气气候事件的监测预测水平,促进各国更加准确地制定早期预警措施。
此外,中国气象局还将积极推动数据共享和信息传递,通过向其他国家提供实时气象数据,以及在国际组织中分享气象观测和预测经验,加强全球监测预测的协同能力。
在气象观测数据共享方面,中国的风云气象卫星发挥着重要作用。
毕宝贵表示,中国气象局完善天地一体化的风云卫星全球数据共享体系建设,并通过多种渠道向国际用户共享风云卫星数据。截至2023年,数据服务覆盖国家和地区数量增加至129个。同时,还发布了风云卫星国际用户防灾减灾应急保障机制,机制内成员国家和地区一旦遭受台风、暴雨、强对流天气、森林草原火灾、沙尘暴等灾害,可依据该机制申请启动应急服务。目前,已有34个国家加入风云卫星国际用户防灾减灾应急保障机制。在该机制指挥下,近五年,风云气象卫星协同其他国际机制,为50余个“一带一路”共建国家提供了140余次应急服务。
作为应对气候变化的有效适应措施之一,联合国推出了全民预警计划。
毕宝贵表示,中国政府高度重视并积极响应联合国全民预警计划,2023年4月,世界气象组织和生态环境部、中国气象局签署了《支持联合国全民早期预警倡议合作协议》,依托该协议,将在气候变化南南合作和绿色“一带一路”建设等方面落实行动计划,通过援助灾害早期预警相关设备物资、提供能力建设等方式,深化早期预警合作。
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第六次评估报告指出,随着全球变暖的持续,极端事件引发的损失与损害将会进一步增加,更多的人群和自然系统将面临适应极限的挑战。研究表明,预警在防灾减灾里的社会效益非常明显,只需提前24小时预警,灾害损失就能减少30%。
毕宝贵表示,自2015年以来,中国已经逐步建立了国家预警发布体系,预警信息覆盖率达到了97.7%。据估算,通过预警信息的提前发布和相关部门的及时处置,近年来自然灾害损失每年减少了上千亿元人民币。2022年,中国国家突发事件预警信息发布系统开始进行全面能力提升,目前建设已基本完成并逐步发挥作用。(完) 【编辑:刘阳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