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上内蒙古的台湾少数民族青年:大草原和太平洋“距离很近”

发布时间:2024-12-23 01:44:59 来源: sp20241223

   中新社 北京11月15日电 题:爱上内蒙古的台湾少数民族青年:大草原和太平洋“距离很近”

  作者 徐雪莹 杨程晨 陈晨

  北京二环边的五道营胡同里,以两岸少数民族为主题的酒吧VA即将步入经营的第八年。驻唱的少数民族歌手、不同族群的图腾呈现,加以台湾风情特色餐饮,成为这家店在酒吧林立的五道营别具一格之所在。

  酒吧的执行长杨品骅是来自台湾花莲阿美族群的歌手,十几年来登上过大陆不少演出舞台,同时也活跃于推动两岸青年交流的各式活动中。他近日接受 中新社 记者专访表示,大陆的各类创新实践对台湾少数民族的发展也有启迪,特别是台湾青年,不妨亲身体验其潜藏的诸多可能性。

2022年,杨品骅在内蒙古乌兰察布黄花沟拍摄纪录片。 (受访者供图)

  当草原的苍鹰遇见太平洋的风

  如今,杨品骅基本上每两个月就要去一趟内蒙古,参加艺术采风与交流活动。在他看来,居住在草原上的朋友和生活在大海边的阿美人性格很相近,都热情好客,对于未知世界的崇敬也是一样的。

  花莲作为台湾地区面积最大的县,地广人稀,毗邻太平洋。杨品骅曾带阿美部落里的长辈们去草原。“第一次去,大家并不觉得陌生。”他说,在家乡人看来,草原摇曳起的波澜恰似太平洋面的浪花,族人很乐于跟蒙古族的朋友们分享自己在海边生活的故事。

  “你聊的是草原,我聊的是太平洋。但两边越聊越觉得距离很近,这很奇妙。”他说。

  杨品骅认识到,两岸的少数民族在音乐上有相通之处。“蒙古族的长调、阿美人的吟唱,很多都没有歌词。综艺节目里,蒙古族乐队使用的传统乐器口簧琴,台湾的泰雅人也在使用。”

  纵使不同地区音乐演绎方式不尽相同,人们对大自然的朴素情感可以同频。杨品骅和创作团队尝试融合草原和海洋的元素,用器乐描述这份能够共情的感动。

  “长发小寨”点亮灵感

  杨品骅谈到,如今的台湾少数民族仍未真正地“走出去”,发展思路在一定程度上受限于旅游经济,且多集中于产业链上游,“东西是我们种的,茶商不是我们;当地旅游那么火爆,酒店老板不是我们;族人在家乡唱歌跳舞,为自己的文化打工……”

  如何让一些看似遥远的少数民族文化走入更多民众的生活?少数民族特色产品如何销往更大市场?如何吸引购买者持续对这些产品保有兴趣?

  在大陆的所闻所见启发杨品骅萌生许多想法,他正计划付诸实践。他说,大陆广阔的市场提供了很多试错机会。很多新的尝试是人们过去难以想象的。

2023年,杨品骅参加世界互联网大会乌镇峰会。 (受访者供图)

  三年前,他探访广西桂林瑶族长发村,看见“当地的老奶奶蓄发两米,一根白头发都没有”。如今,这些长发奶奶穿着民族服饰“进驻”互联网直播间,推广当地特色的养发产品“淘米水洗发水”。“这是直击当代年轻人担心脱发、白头的痛点。”他说,产品不仅销量颇丰,还间接带动了当地旅游。

  杨品骅认为,这是一个将少数民族产品与当下需求对接的过程。借由互联网直播打破地域限制,挖掘年轻人的需求,不失为一条可行之路。

  大陆给台湾青年更多可能性

  除音乐人、自媒体人、酒吧老板外,杨品骅的另一个身份是专注台湾少数民族青年发展的协会负责人。他介绍台湾少数民族青年来北京读书、实习、工作,帮助他们在大陆发展。

  杨品骅认为,对很多台湾青年而言,来不来大陆发展,意愿在个人;但大陆蕴藏的各种可能性,只有来过之后才有发言权。

  “现在找工作的压力不小,有些年轻人选择了回台湾发展。但只要你走出过舒适圈,看过外面的世界,你的视野也会发生变化。”杨品骅说,台湾青年曾经在大陆的经历或将在5年、10年后带给他们更多可能性。“微信一发、电话一打”,就可以决定再次出发。(完)

【编辑:张燕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