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4-11-09 11:23:58 来源: sp20241109
开年以来,一大批新能源项目集中开工,储能、氢能、虚拟电厂等新业态布局力度加大,能源转型稳步向前。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深入推进能源革命,控制化石能源消费,加快建设新型能源体系。当前全球碳中和进程加速,清洁能源产业竞争加剧,全球能源供应链快速重构,能源安全风险依然存在。面对多重挑战,必须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推动能源领域革命性变革,助力经济高质量发展。
党的十八大以来,新型能源体系加快构建,能源保障基础不断夯实,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2023年,我国可再生能源发展呈现历史性变化,总装机达14.5亿千瓦,在全国发电总装机中占比过半,超过火电装机。风电、光伏等新能源成为新增装机和发电量双重主体。新型储能、氢能等产业进入规模化发展阶段。
与此同时,我国能源发展仍面临需求压力巨大、供给制约较多、绿色低碳转型任务艰巨等一系列挑战。从内部看,一是能源消费总量巨大且持续增长,油气资源对外依存度高,能源安全压力显著;二是煤炭在能源结构中所占比重依然较高,清洁能源比重仍需提高,环境污染和温室气体排放问题突出;三是能源效率相对较低,与发达国家相比存在节能提效空间。
从外部看,全球地缘政治冲突时有发生,油气资源供应不确定性增大。围绕新能源产业展开的大国博弈更加激烈,欧美国家积极吸引海外清洁能源产业回流,力争掌握产业链控制权。碳边境调节机制等规则实施进入实质性阶段,国际碳规则壁垒效应逐步显现。
应对这些挑战,出路在于在确保能源安全的同时,大力发展新能源产业,推动传统能源清洁利用,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加快能源绿色低碳转型。
以新技术引领新能源高效开发。传统能源向新能源转型,资源依赖降低,科技依赖增强,新能源领域关键技术成为国际竞争焦点。得益于技术创新,我国新能源发电成本快速下降,过去10年光伏成本下降了90%,风电成本下降了50%至60%,为替代传统化石能源打下了坚实基础。有专家预测,到2030年我国电力总装机规模可能超过42亿千瓦,其中风电、光伏装机达17亿千瓦,占比为40%,远超12亿千瓦规划目标值。新能源大规模、高比例并网压力加大,必须持续推进技术攻关,提升系统调节支撑能力,保障电力系统平稳运行。除了风电、光伏,还要积极布局氢能、地热能、生物质能、海洋能等多种绿色能源产业,切实提升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的速度和效率。
以新质生产力推动传统能源转型升级。在能源生产领域,要增强化石能源兜底保障能力。国家能源局提出,确保国内原油产量长期稳定在2亿吨水平,天然气自给率不低于50%。目前我国油气开发已经推进到深海和万米深地领域,难度不断加大,需要加大技术装备研发,为持续稳产增产做好保障。还要提升化石能源清洁开发利用水平。推动油气勘探开发与新能源融合发展,提高油气低碳开采水平。加快煤炭清洁高效利用,提升现代煤化工绿色低碳发展能力。在能源消费领域,要推进工业、交通、建筑、农业等重点领域节能降碳更新改造,突破一批深度脱碳应用技术,加快碳捕集、利用与封存(CCUS)等减碳、负碳技术应用。
以新质生产力牵引能源跨领域深度融合创新。煤炭与蒸汽机的结合开启了第一次工业革命,石油与内燃机的碰撞驱动了第二次工业革命。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最大的特征,是新能源和数字技术的紧密融合、双轮驱动。一方面,要利用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数字技术,实现能源生产消费过程智能化管理,提升能源利用效率,激活虚拟电厂、能源大数据平台等新业态、新模式。另一方面,要让可再生能源成为数字技术持续进化的绿色能量来源。
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我国能源绿色低碳转型、保障能源安全的关键路径。通过加大对新能源技术研发投入、优化能源结构、推进能源数字化转型和加强国际合作,我国能够有效应对经济发展与环境约束的双重挑战,并为全球能源革命贡献中国方案。(本文来源:经济日报 作者:王轶辰)
【编辑:刘阳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