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文化融入烟火生活

发布时间:2024-11-22 00:38:48 来源: sp20241122

图①:惠山泥人厂高级工艺美术师周璐正在创作泥人彩绘。 周小康摄 图②: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国家级非遗传承人赵红育在刺绣。 陈从广摄 图③:无锡双契轩第五代传人乔筠然在制作留青竹刻。 陈从广摄

清水穿城过,人家尽枕河。

江苏无锡,古运河在这里穿城而过,峰峦俊秀的惠山脚下,惠山泥人、无锡精微绣、无锡留青竹刻等非物质文化遗产熠熠生辉,吸引着越来越多人的关注。众多非遗传承人守住文化之根,把保护传承和开发利用有机结合起来,让非遗文化更加光彩夺目。近日,本报记者来到无锡市梁溪区,探访这里对非遗文化的传承创新。

指尖各有绝活,一展江南温柔

捻起一团黑泥在手中搓圆,用拇指按出眼睛轮廓,在耳朵的位置挑出耳廓……不多时,一个栩栩如生的戏文泥人轮廓便在张晓瑛的手中诞生了。张晓瑛是无锡惠山泥人厂的高级工艺美术师,也是惠山泥人项目的市级传承人。20多年来,她守着一方桌案精心捏制泥人,一块块泥巴在她的手中被捏出了万千姿态。

在无锡,像张晓瑛这样的惠山泥人传承人还有很多,一块块由古运河水浸润而成的惠山黑泥,经过泥塑工艺师的灵巧双手,拥有了色彩和灵魂。

惠山泥人是产于无锡惠山的彩色泥塑艺术,至今已有400多年的历史。2006年5月,泥塑(惠山泥人)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惠山泥人是取自惠山东北坡山脚下离地面约1米以下的黑泥所制,其泥质细腻柔软,搓而不纹,弯而不断,干而不裂,可塑性佳,适合‘捏塑’之用。惠山泥人的代表作品‘大阿福’是一个健壮孩子的形象,一脸福相,惹人怜爱。长期以来,惠山泥人以其独特的艺术造型、鲜明的民间色彩和浓郁的江南气息而深受喜爱,成为这座城市的亮丽文化名片。”无锡惠山泥人专业委员会主任徐根生说。徐根生是惠山泥人市级传承人,他14岁走进惠山泥人厂,师从著名的“渔翁李”李仁荣学艺,在手捏泥人、现场塑像、雕塑等领域颇有建树。

无锡地处江南水乡,在非遗文化方面有着深厚积淀,来到无锡,人们除了可以欣赏到栩栩如生的惠山泥人,还能看到更多种类的非遗瑰宝。

“花随玉指添春色,鸟逐金针长羽毛。”这句古诗描述了做女红的场景。苏绣(无锡精微绣)于2008年被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作为这一非遗项目的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赵红育学习刺绣已有50多年,尤擅双面精微绣,于指尖处,尽展江南温柔。

精微绣,顾名思义是精致微小的双面刺绣,作品往往在很小的画面中,精心勾画丰富多彩的文字和图案,经由刺绣艺人用双面绣技法精工绣制。

“为了实现精微绣,我们把一根丝线分到七十分之一,甚至以百分之一,一根针缩到十分之一,面料密到200多目。”赵红育说,“无论细若蝇毫的文字,还是寸人豆马,绣品都形神兼备、意趣无穷。因此,无锡精微绣也被称为‘指尖上的芭蕾’。”

无锡的留青竹刻艺术同样是清雅古朴,独具特色。留青竹刻是竹刻的一种,因其留用竹子表面一层竹青雕刻图案,故名“留青竹刻”。

每年冬天,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竹刻(无锡留青竹刻)的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乔锦洪都要赶到浙江省嵊州市长乐镇的一处丘陵山坳中采集竹子,因为这里生长的竹子最适合做留青竹刻。每次去长乐镇,乔锦洪都会挑选上好的竹子,砍伐之后运回无锡双契轩工作室,这是他和女儿乔瑜的竹刻原料。

“传承竹刻,是因为我已经习惯了生活中有竹刻。就像是吃饭睡觉一样。”乔瑜说,她的竹刻作品继承了传统,构图别致,画面清秀。每天,握着小小刻刀,镌刻大自然中千姿百态的美妙景物,已成为乔瑜生命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时尚元素叠加,非遗变身“潮玩”

走进惠山泥人厂的销售展厅,记者看到,展品中除了笑脸盈盈的“阿福”和“阿喜”、各类“手捏戏文”泥人外,还有各种创新作品。其中,一块彩绘着惠山古镇的铝合金材质奖牌颇具特色,这是为无锡市举办的美好生活登山节活动专门定制的,奖牌上镶嵌有小巧精致的惠山泥人“阿喜”,将传统泥人制品与现代金属制品结合,让这一奖牌更有纪念意义。

该奖牌的设计者、惠山泥人厂高级工艺美术师周汉庆说:“登高意在祈福,将惠山泥人经典形象嵌在奖牌上,寓意祈福得福,更添喜庆。”

近年来,随着潮玩手办的兴起,泥人市场受到了不小的冲击。惠山泥人厂副总经理王杰说:“在老一辈无锡人看来,惠山泥人就是‘阿福’‘阿喜’,都是一个模子刻下来的,日复一日,有多少人会去重复购买?现在的年轻人喜欢更多元、更具个性的作品。我们制作了一批泥人,把无锡特产元素融了进去,比如小泥人吃酱排骨、小笼包、水蜜桃的样子,一上线就售罄。”

惠山泥人的手艺人坚信,创新是唯一的出路,需要在材料革新、造型创新以及用色上做出突破。2020年,惠山泥人厂开始结合节庆活动、传统民俗等探索非遗保护与创新的新路径。

延展产品的功能属性是第一步。与惠山泥人相关的文创产品多了起来,如泥人笔记本、泥人咖啡杯等,达四五十种之多。惠山泥人厂还与一些地方品牌联名,为牛奶厂、吐司店、饮品店设计泥人形象,形成“泥人+”模式。

工艺师研发出一系列美观又实用的物件,比如悬浮灯、加湿器、笔架等。惠山泥人厂高级工艺美术师周璐将泥人作品融入家居摆设,设计出一款悬浮灯作品《嫦娥奔月》,一轮印着水墨画的皎洁圆月前,用泥塑制成的“嫦娥”独倚栏杆,按下开关,点亮“圆月”,中秋定制款台灯展现眼前。“灵感源于日常生活,只要找到连接点,传统泥人也可以与现代生活相结合。”周璐说。

惠山泥人厂还将3D打印技术与泥人捏塑技艺结合,重新设计了阿福和阿喜的造型,并为之取名为——NANI和MOMO。“倷泥摩摩(NANIMOMO)是惠山泥人的无锡话发音,叫这个名字,既贴切又有潮流感。”王杰说,结合无锡特产与景点开发的倷泥摩摩系列盲盒以及周边文创一经推出,便在线上线下受到欢迎,月销量最高时达1万盒。

在无锡市的南长街上,一家倷泥摩摩咖啡店紧邻古运河而开,店内陈列着一排排文创专柜。翻开菜单,上面罗列着“一杯福气美式”“阿喜拿铁”……客人在这里可以点上一杯以泥人命名的咖啡,也可以了解泥人文化,顺便再买上一个喜爱的泥人,非遗在这里真正地融入了生活。

“从拓展功能性,到解锁新材料新工艺,再到走进生活,惠山泥人的非遗创新始终在路上。”王杰说,下一步还将与食品、文创、服装类大型连锁品牌合作,以传统又现代的面貌、丰富且沉浸的体验,让更多人了解泥人、传承非遗。

成为城市IP,释放市场价值

“我一会就要去少年宫授课,教孩子们做惠山泥人,有的孩子已经跟我学了6年多,能独立捏出孙悟空造型的泥塑作品了。”在摆满了泥人作品的工作室里,徐根生向记者历数,“现在,我在5个地方教授惠山泥人的课程,每周要外出上8次课。除了少年宫之外,我还在江苏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开设了一门泥人课,很受学生欢迎。”徐根生说。

去年,无锡惠山泥人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出现在马来西亚吉隆坡会展中心举办的首届江苏国际文化贸易展览会,徐根生也参加了现场展示,呈现了独具特色的非遗文化。2020年,他被马来西亚朵云轩艺术馆聘为签约艺术家,教华侨华人以及来自马来西亚的学生制作富有当地特色的泥塑。他说:“过不了多久,马来西亚惠山泥塑工作室就要揭幕了,我会让更多海外受众直观地感受到中国非遗的高超技艺,把非遗艺术发扬光大。”

如今,徐根生正在筹划和其他惠山泥人从业者一起,搭建专业平台,进行惠山泥人艺人、作品的推荐培育,用更加创新和时尚的手段传播和推广这一传统技艺。

像惠山泥人一样,越来越多的非遗传承人通过打造“行走的艺术课堂”等形式,让人们沉浸式体验非遗文化。

赵红育成立了“赵红育大师刺绣工作室”,从事锡绣的创新创作及传承传播工作。她经常到学校进行精微绣的推广和传播,并在梁溪区非遗基地开设了“红缘阁”锡绣手作坊,面向市民开展公益讲座和体验活动。

现在,乔瑜的女儿、双契轩的第五代传人乔筠然也对留青竹刻这门家传手艺产生了极大兴趣,乔筠然表示,希望成为一个既有高文化素质,又有高技艺水平的竹刻传人,发挥工匠精神,将留青竹刻艺术发扬光大。

除了制作竹刻,乔瑜还经常外出开展专题讲座并参加各类非遗展览,推介留青竹刻,讲述江南竹刻艺术的历史发展以及名家名作的雕刻特色,让更多人感受到这项非遗的魅力。

非遗文化灿烂多姿,无锡正持续激发非遗活力,着力让其成为城市IP,进一步释放市场价值。

为夯实非遗保护传承根基,无锡不断健全政策体系,2023年,无锡市推出“百匠千品”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创新工程三年行动计划(2023—2025),提升非物质文化遗产系统性保护水平。无锡连续多年举办文化和自然遗产日非遗主题系列活动,通过非遗集市、非遗讲座、非遗展演展销等活动,营造家门口的非遗消费体验场景。

“近年来,无锡围绕非遗传承与创新,开展了一系列富有成效的活动,旨在深入挖掘、保护、传承和利用好大运河优秀传统文化资源,呈现非遗的独特吸引力,将古老文化融入烟火生活。”无锡市梁溪区文化体育和旅游局相关负责人对记者表示,未来,梁溪区将重点打造1个非遗展示中心、1个非遗小剧场、1个非遗美食工坊、1个非遗美食数字展示工坊、1个非遗数字博物馆、3个区级非遗基地和多个街道非遗睦邻点,加强非遗文化与运河文化等多种梁溪特色文化交融互通。

(责编:王连香、陈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