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5-01-01 12:06:05 来源: sp20250101
作者:储新宇、崔文龙(教育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研究员)
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提出,“在新的起点上继续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我们在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当前,我国正处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时期,习近平总书记以高远的历史站位、宽广的世界视野、深邃的战略眼光,鲜明提出“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这一重大时代命题,充分展现了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高度的文化自觉和强烈的使命担当。在对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作出的重要指示中,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围绕在新的历史起点上继续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这一新的文化使命,坚定文化自信,秉持开放包容,坚持守正创新”。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伟大实践中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内在必然要求,也是历史前进和时代发展赋予的重大任务。
1 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必须立足“两个结合”
坚守好马克思主义这个魂脉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这个根脉,是理论创新的基础和前提。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在五千多年中华文明深厚基础上开辟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是必由之路。”文化建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的重要内容,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必须深刻把握魂脉和根脉,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
毫不动摇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马克思主义是立党立国、兴党兴国的根本指导思想。马克思主义深刻揭示了自然界、人类社会、人类思维发展的普遍规律,为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提供了科学的立场观点方法。在革命、建设、改革各个历史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完成了中国其他政治力量不可能完成的艰巨任务,最为根本的原因就在于掌握了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并结合新的实际不断进行创新。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提出要更好把坚持马克思主义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统一起来,坚持用马克思主义之“矢”去射新时代中国之“的”。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我们必须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一切从实际出发,着眼解决新时代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际问题,不断回答中国之问、世界之问、人民之问、时代之问,作出符合中国实际和时代要求的正确回答,得出符合客观规律的科学认识,形成与时俱进的理论成果,更好指导中国实践。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必须毫不动摇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去认识、分析中国不断运动、发展、变化的客观实践,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总结出新的客观规律,提炼出新的理论成果,并重新回到实践中不断深化和发展。
坚定不移推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世世代代劳动与智慧的结晶,是维系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精神纽带。百万年的人类史、一万年的文化史、五千多年的文明史形成了中国人看待世界、看待社会、看待人生的独特的价值体系、文化内涵和精神品质。唯物辩证、实事求是、人类解放等马克思主义的根本观点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宇宙观、实践观、价值观等方面高度契合,使得两者的结合必然会产生“深刻的化学反应”,造就有机统一的新的文化生命体。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必须坚定不移推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理念与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融会贯通,让马克思主义深深扎根于中华文明沃土之中。
“两个结合”的重大论断,科学总结了党一百多年来推进理论创新的宝贵经验,深刻揭示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创新发展的内在机理,既各有侧重,又相互联系,是一个有机整体。“第一个结合”突出的是中国实践问题的解决,而“第二个结合”强调理论与文化形态的融通,更多观照巩固中华文化的主体性。虽然“两个结合”在结合的对象、内容、方式上有所侧重和区别,但在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这一共同目标上是一致的。只有植根本国、本民族历史文化沃土,马克思主义真理之树才能根深叶茂。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谱写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篇章的题中应有之义,既需要从中国具体实际中总结凝练出鲜活的理论,更需要从博大精深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智慧和养分。这就需要我们必须把“两个结合”作为一个整体来看待,辩证把握统筹推进,只有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坚持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才能正确回答时代和实践提出的重大问题,才能始终保持马克思主义的蓬勃生机和旺盛活力。
2 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必须扎根中国式现代化伟大实践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华民族的旧邦新命,必将推动中华文明重焕荣光。当代中国正经历着我国历史上最为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也正在进行着人类历史上最为宏大而独特的实践创新。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必须以实践为导向,适应时代发展需求,把握时代发展脉搏,创造性地回答时代和实践提出的问题。
一是要紧紧依靠中国式现代化实践。实践是认识的源泉。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创造历史的伟大过程,也是一个不断实践、不断认识的过程。中国式现代化的火热实践为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发展提供了最为广阔的舞台。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式现代化赋予中华文明以现代力量,中华文明赋予中国式现代化以深厚底蕴。”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必须立足中国实践,用中国道理总结好中国经验,把中国经验提升为中国理论。人民群众是中国式现代化实践的主体,是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创造者,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力量。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必须尊重人民群众主体地位和首创精神,集中人民群众的实践智慧,回应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期待和诉求。
二是要全面服务中国式现代化实践。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必然要求,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这一重要论述深刻阐明了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价值诉求。中国式现代化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为根本价值目标,强调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历史充分证明,世界上任何国家和民族的崛起,都是以文化的创新和文明的进步为先导的。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能够增强中华民族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巩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有助于提升国际社会对中国发展道路的认同和理解,让中国的发展优势转化为话语优势。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是前所未有的崭新事业,还有许多未知领域需要在实践中大胆探索。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能够引导广大人民群众科学地认识世界、辩证地思考问题,激发创新创造的精神活力。蕴含其中的先进思想文化为人民群众所掌握,就会转化为改造社会的强大物质力量。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必须紧紧围绕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一使命任务,使我们在物质富足的同时实现精神富有,让全体人民始终拥有团结奋斗的思想基础、开拓进取的主动精神、健康向上的价值追求,夯实中国式现代化行稳致远的精神支撑与文化基础。
3 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必须深化文明交流互鉴
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鉴而丰富。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中华文明的博大气象,就得益于中华文化自古以来开放的姿态、包容的胸怀”。五千多年来,中华文明在保持自身民族特色的同时,始终包容、借鉴、吸收各种不同文明,为自身的发展不断注入源头活水。包容性是中华文明的突出特性之一,开放包容是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必须坚持的重要原则。
一是要积极借鉴吸收世界优秀文明成果。“五色交辉,相得益彰;八音合奏,终和且平”。人类文明没有高低优劣之分,因为平等交流而变得丰富多彩。只有博采众长,积极借鉴吸收世界优秀文明成果,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才能保持蓬勃生机。当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世界经济复苏动力不足,外部环境的复杂性、严峻性、不确定性上升,文明冲突论、文明优越论等沉渣泛起。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尊重世界文明多样性,坚持文明平等、互鉴、对话、包容,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阂、文明互鉴超越文明冲突、文明包容超越文明优越”。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对人类文明一切优秀成果的吸收借鉴,是对西方零和博弈、唯我独尊狭隘观念的摒弃,必定会在与其他文明的交流互鉴中不断焕发新的生命力。
二是要坚定文化自信。人类文明的多样性让世界文明百花园姹紫嫣红、生机盎然,让“各美其美”的多彩文明在世界舞台上能够“美美与共”,使得不同文明的交流互鉴成为可能。不同文明对价值内涵等有不同认识,但各国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是相通的,对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的追求是共同的。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等中华民族的文明特质与世界文明体系的共同价值追求相贯通。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代表着人类文明进步的方向。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如果没有中华五千年文明,哪里有什么中国特色?如果不是中国特色,哪有我们今天这么成功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一个民族只有对本民族的文化传统、文化理念和价值体系充满信心,对民族文化的创新活力、创造潜力和发展韧性充满信心,才能自觉坚守民族文化立场,坚持民族文化传统,赓续民族文化血脉。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更好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就要始终坚定文化自信,有效地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继承弘扬党领导人民在长期奋斗中形成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打造融通中外的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述,全面展现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
三是要主动走向世界。当今世界正处在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文化激荡表现出新的态势。在复杂的国际背景下,我们必须深化文明交流互鉴,推动中华文化更好走向世界。讲故事是国际传播的最佳方式,新时代的中国,正在进行着人类历史上最为宏大而独特的实践,创造着一个又一个人间奇迹。这种前无古人的伟大实践,给讲好新时代中国故事提供了丰厚素材和广阔空间。我们要依托中国发展的生动实践,立足五千多年中华文明,提炼具有当代价值、世界意义的精神标识,构建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推动全方位、多领域、深层次的文化“走出去”,通过广泛的文化交流合作、文化对外传播、文化贸易投资,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进一步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增强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展示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为推动人类文明进步贡献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光明日报) 【编辑:曹子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