协同创新发展 培育发展京津冀新质生产力

发布时间:2024-11-24 19:26:09 来源: sp20241124

  编者按:“京津冀如同一朵花上的花瓣,瓣瓣不同,却瓣瓣同心。”2024年是京津冀协同发展上升为重大国家战略十周年。回望京津冀协同发展十年不平凡的成绩单,央广网策划推出《央广时评·瓣瓣同心》系列评论,总结三地协同发展的成果与经验。

  2023年底,位于北京丰台大红门的南中轴国际文化科技园全面开园。园区融合“办公+商业+居住”多元业态,吸引了包括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在内的150多家企业落户。谁能想到,这个宽敞明亮的现代化科创中心,十年前还是一座“格子铺”林立的服装商贸城。而当年在这里经营服装生意的几千家商户,现在大多转移到河北廊坊永清县的云裳小镇。在这个新建的国家级服装创意园区里,企业与商户不仅能够以更低成本获得更宽敞、更舒适的经营空间,还在园区引领下推动着自家服装生意向高端化、时尚化、绿色化方向转型。河北永清也因此迎来新的发展机遇。

  北京大红门“瘦身提质”与河北永清承接发展,是过去十年间京津冀协同创新发展的一个缩影。在过去相当长一段时间,京津冀三地各自发展,不仅经济社会发展差距大,发展空间受阻等问题更加突出,如首都北京深受“大城市病”困扰,核心区人口、建筑、商业、旅游密度过高。2014年2月,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明确提出京津冀协同发展这个重大国家战略,以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解决北京“大城市病”为基本出发点,推动京津冀三省市“一张图”规划、“一盘棋”建设、“一体化”发展,开启京津冀协同发展新篇章。

  减量发展与转型发展,是京津冀发展相融的关键一招。十年来,北京疏解一般制造业企业约3000家,疏解提升区域性批发市场和物流中心近1000个,为优化提升首都功能腾出空间,高精尖产业新设经营主体占比由2013年的40.7%上升至2023年的66.1%。作为北京“新两翼”,北京城市副中心和河北雄安新区建设已取得重大阶段性成果,有效承载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

  北京非首都功能的“减”,换来的是京津冀协同创新指数的“增”。十年来,北京中关村企业在天津、河北两地设立分支机构超1万家,北京流向天津、河北的技术合同成交额累计超2800亿元,北京企业对津冀两地企业投资总额2.3万亿元。报告显示,2013年至2022年,京津冀协同创新指数从100增长到297.6,年均增速为12.9%,京冀、津冀间创新指数相对差距缩小。三地间技术、资金流动日益频繁,人员、资源往来更加密切,三地协同创新和产业协作不断加深,“北京研发、津冀制造”模式加速形成。

  经过十年共同努力、协同发展,北京逐步从“大而全”转向“高精尖”,天津切实以“引得来”巩固“发展好”,河北不断用“接得住”实现“升级跳”。十年间,三地经济总量连跨5个万亿元台阶,在2023年达到10.4万亿元,是2013年的1.9倍,区域整体实力持续提升,现代化首都都市圈不断焕发活力。

  “京津冀如同一朵花上的花瓣,瓣瓣不同,却瓣瓣同心。”站在新的起点上,京津冀三地要继续发挥各自优势,持续加强人才交流、科研合作、产业协作,鼓励支持更多创新主体在同台共舞,推动更多科技成果从“实验室”走向“生产线”,共同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努力使京津冀高质量发展迈上新台阶。(央广网评论员 陈锐海) 【编辑:曹子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