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武汉 让非遗文化在保护传承中绽放光彩

发布时间:2025-01-01 08:25:06 来源: sp20250101

湖北省武汉市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拥有约3500年建城史,深厚的文化积淀孕育了丰富多彩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武汉加强活化保护、创新传承,让非遗文化在新时代焕发新的生机活力。汉剧、汉绣、汉乐、汉味小吃等具有代表性的地方特色文化符号已成为武汉非遗文化对外传播的重要载体。2024年,武汉市深入挖掘本地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策划创作《文化传承在武汉》系列视频,推动武汉非遗文化更好走向世界。

戏韵悠长  生生不息

汉剧,旧称楚调、汉调,在中国戏曲史上具有重要地位。汉剧在武汉发源、发展、成熟,融合了南北文化,近400年来传播至全国各地乃至海外,已成为具有广泛影响力的重要剧种。近年来,汉剧加快“走出去”步伐。2015年2月16日至17日,武汉汉剧院走进美国新泽西州西东大学,用传统汉剧演绎莎士比亚戏剧《李尔王》《驯悍记》。2016年11月20日,武汉汉剧院应邀参加由巴黎中国文化中心举办的第七届巴黎中国传统戏曲节,并于11月24日在巴黎马拉可夫剧院演绎汉剧经典曲目《状元媒》。凭借华丽优美的唱腔和精妙的表演,《状元媒》在本次戏曲节获得音乐奖项。2023年9月,汉剧主题视频《剧在武汉》上线,视频选取泼辣不羁的花旦、俊美威武的小生、端庄大方的青衣等汉剧角色,着汉剧独有的服饰装扮,在武汉光谷空轨、武汉光谷“马蹄莲”、黄鹤楼、江汉关等城市地标亮相,通过唱念做打以及浑厚悠长的腔调,展现武汉这座城市的现代灵动与历史沉淀的有机交融,视频吸引了来自美国、英国、德国、意大利、加拿大、澳大利亚、印度等3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媒体关注。

一针一线  一绣千年

汉绣是独具荆楚特色的刺绣工艺,始于汉代,兴于唐代而盛于清代。汉绣讲究“花无正果,热闹为先”,善以浓艳色彩、夸张手法大胆构思出装饰性图案,营造出热烈浓郁的效果,传统上多用于刺绣戏服等,实用性很强。2008年,汉绣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汉绣市级代表性传承人与服装设计师合作的汉绣特色服饰,登上2016年春夏米兰国际时装周。2022年,武汉艺术家陈昱将汉绣图形与英文字母结合,设计出作品《让父母留下汉绣》,这一创新设计获得多个国际奖项,包括第68届纽约字体指导协会年度奖和美国Communication Arts杂志颁发的大奖。2024年1月,汉绣主题视频《绣美武汉》上线。视频将汉绣创作过程与汉绣作品融入若干鲜活的城市场景,“写实”与“写意”结合,文化味与科技感交织,传统文化内涵与当代意蕴有机交融,用穿梭的丝线勾勒出武汉山清水秀、生态宜居、烟火气十足的美丽画卷。

古今交融  天下知音

在武汉市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既有以古琴艺术(泛川派)为代表的传统音乐,也不乏湖北大鼓、湖北小曲、单弦拉戏等充满民间气息的音乐形式,形式多元、风格多变。古琴艺术,在中国已有3000多年的历史。俞伯牙、钟子期因“高山流水”而成知音。“高山流水遇知音”故事在武汉广为流传,不仅留下了钟家村、琴断口、古琴台等地名,也融入琴台音乐节的悠扬乐声里、“知音号”“古琴号”游船的璀璨灯火中。在德国杜伊斯堡市、日本大分市、法国波尔多市等武汉友好城市,建有“琴台”“知音亭”“高山流水轩”等景点。汉乐主题视频《乐动武汉》选取汉锣、古琴、湖北小曲、单弦拉戏等非物质文化遗产为创作客体,以充满活力的武汉马拉松跑者为主线,结合舞蹈、八段锦、飞盘等运动元素,串连起分散于城市中的汉乐符号,让观众在观看武汉马拉松赛事、欣赏地标风景时,品味汉乐动人心弦的韵律,深刻感受汉乐与城市相生相融之美,展示活力武汉、动感江城的青春形象。

汉味美食  香飘四海

武汉拥有品类丰富的特色美食。武汉舌尖上的“非遗”众多,在湖北省省级、武汉市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煨汤技艺、蔡林记热干面制作技艺、老通城豆皮制作技艺、四季美汤包制作技艺、黄陂三鲜制作技艺等多个饮食类项目位列其中。在武汉,吃早餐称为“过早”,热干面是众多武汉人“过早”的热门选择,已成为武汉的城市名片之一。“中华老字号”蔡林记积极开拓海外市场,在新加坡设立海外首店,让热干面、豆皮等“武汉味道”走向世界。汉味美食主题视频《有味武汉》,以武汉“非遗”美食为线索,以“武汉食材+文化传承+时尚创新”为切入点,渲染烟火气、人情味,记录属于武汉的独特味道,展示武汉作为热门美食目的地的魅力。视频于今年“五一”假期前夕发布,以美食为媒,邀请八方来客感受武汉舌尖上的“非遗”。

在新的起点上,武汉将自觉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坚持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为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贡献力量。

数据来源:中共武汉市委宣传部

(责编:王连香、李楠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