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4-12-31 04:03:23 来源: sp20241231
2024年全国两会期间,牢牢占据两会热词“C位”的当数“新质生产力”。在今年政府十项重点工作任务中,“大力推进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位列首位。
△ 2024年3月5日,习近平总书记参加他所在的十四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江苏代表团审议。
我国地大物博,各地资源禀赋、产业条件和发展水平均有差异。面对这种现实情况,3月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江苏代表团审议时强调,要“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防止一哄而上、泡沫化,也不要搞一种模式”。
“因地制宜”“不要搞一种模式”是总书记给出的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方法论,蕴藏着他对“有所为”与“有所不为”的深刻洞见。
“有所为”“有所不为”是指要根据“时”与“势”来决定取舍,做重要的、适合的事情,不做或暂时不做不重要、不合适的事情。
就地方发展而言,但凡适合本地发展实际情况的事情,就应当“有所为”,而且更应该“敢为”“快为”。
回望今年地方两会,各省区市政府工作报告中“新”字频现,绘制出加快培育新质生产力的“路线图”。
广东提出坚定不移推进制造强省建设,不断壮大代表新技术、创造新价值、塑造新动能的新质生产力;天津强调全力促进科技创新、产业焕新、城市更新,加快形成更多新质生产力;安徽计划加快建设量子信息、聚变能源、深空探测三大科创高地;北京将聚力建设国际科技创新中心,提出开辟量子、生命科学、6G等未来产业新赛道;辽宁提出着力推进新材料、航空航天、低空经济、机器人、生物医药和医疗装备、新能源汽车、集成电路装备等战略性新兴产业融合集群发展......一系列新目标既蕴含加快培育新质生产力的决心,又承载“有所为”的强大动力,因地制宜、特色突出。
△ 2024年2月27日,一家新能源汽车公司的总装车间生产线上,工人正在加紧生产赶订单。
换个角度看,有时“有所不为”和“有所为”同样重要。
对于不适合本地发展的事物、项目匆忙“上马”,一厢情愿地甚至拍脑袋“有所为”,不仅违反了事物发展规律,常常还会起到反作用。
纵观近年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产业,洞察千姿百态的各地面貌、千差万别的发展程度,总书记多次谆谆叮嘱要“有所不为”。
2023年3月5日,习近平总书记参加十四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江苏代表团审议,针对地方产业发展问题,他以钥匙和锁的关系形象阐释:“一个城市是不是就靠一业来发展,那不一定。靠几业,靠什么业,都要一把钥匙开一把锁,根据具体情况去定,不能下单子。”
次日,总书记看望参加政协会议的民建工商联界委员并参加联组会,听到新兴产业发展如火如荼时,他告诫大家“就怕来个大呼隆,先是一哄而起,最后一哄而散”。
…………
不同场合、不同主题,总书记的战略清醒一以贯之,对各级官员要树立正确政绩观的要求也一以贯之。
正如习近平在《之江新语》一书中的文章《要有世界眼光和战略思维》所写:“站在战略的高度,善于从政治上认识和判断形势,观察和处理问题,善于透过纷繁复杂的表面现象,把握事物的本质和发展的内在规律。”“始终把全局作为观察和处理问题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以全局利益为最高价值追求。”
坚持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分类施策,只有真正厘清“有所为”与“有所不为”这对辩证关系,新质生产力才能加快培育形成,高质量发展新动能也才能加快释放。
(责编:赵欣悦、袁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