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5-01-04 17:37:50 来源: sp20250104
新京报
让中小学科创竞赛发挥促进科学教育的正向作用,还需要强有力地清除竞赛中的“成人痕迹”。
今年4月中旬,“第39届上海市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获奖名单公布,有声音指出,名单中个别获奖作品“已达硕博水平”。主办方之一的上海市科协对此回应称,已开展调查核实。
针对近年来的中小学科创比赛,新京报记者调查发现,有从事科研工作的家长帮助孩子操作课题;也有不少培训机构加入进来,宣称从动手实验到写研究报告甚至查重查新,都由来自清华、北大、中科院等知名院校的博士生安排,也可以帮忙联系高校教授指导。
面向中小学生的科创竞赛活动,因此屡遭“拼爹”质疑,远超学生水平的获奖作品,也令公众怀疑,竞赛评委会对作品的评价是否存在人情交易。事实上,成人过度参与,不仅消解了比赛的意义,也令赛事声誉受损,亟须引起重视。
简单来说,竞赛存在成人“代笔”现象,无非两方面原因。一是有个别家长,不是通过竞赛来发展孩子的特长、培养孩子的能力,而是只盯着获奖,且不择手段;二是有的科创竞赛评委会,没有坚持独立、专业、客观的评奖原则。这都是规范的竞赛组织所不允许的。
治理竞赛成人“代笔”问题,还需引导家长转变对竞赛的功利态度。当前,我国已明确禁止竞赛获奖与升学挂钩,从小升初到中考、高考,竞赛获奖都已经不能直接获得录取加分或其他优惠。此举,目的就是为了让竞赛摆脱功利。
但仍有一些机构,向家长夸大竞赛的升学作用,令其信以为真,机构也由此经营起“培训+包获奖”的生意。
此外,有的家长虽明知竞赛并不能派上升学用场,孩子也不具备获奖的实力,却希望通过帮助孩子获奖,来提升其综合素质“背景”、展示自己的育儿成就。鉴于学生获得竞赛奖项,也会成为办学业绩,有的学校也支持家长这种行为。
中小学生参加科创竞赛,并非完全杜绝成人参与。在参赛过程中,有老师进行指导,告诉学生开展研究的方法,和学生一起解决研究中存在的问题,这无可厚非,就如足球比赛也有教练一样。但老师指导和学生自主完成是有明确界限的。
就像足球比赛不能由教练代替运动员上场比赛,一些科创竞赛是现场比赛,指导老师也只允许在场外观看,场内则完全靠学生发挥。但有的科创竞赛,则允许学生提交平时所做的作品、成果,这就可能存在家长、老师亲自上阵代替完成作品的问题。
从现实看,仅靠道德约束,并不能从根本上杜绝成人“代笔”问题。切断竞赛与培训机构的利益勾连,建立评委专家的利益回避制度,要求竞赛评委客观、公正评价学生参赛作品,就对遏制竞赛成人“代笔”至关重要。
事实上,不少科创赛事已把识别作品的“成人痕迹”作为一项重要标准。比如,有赛事组委会工作人员告诉新京报记者,比赛最看重的是学生参与研究的过程,参与度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考察指标。
而从科创作品的评价看,要识别是不是学生自主完成,其实也不难。比如,对拟获奖作品组织学生现场答辩,以最终确定获奖名单,就是排除识别是成人“代笔”,还是学生自主完成的简单、易行办法。
这同时也是学术界识别论文是原创,还是代写的基本方法。中小学生的科创作品,必定具有很强的“学生特点”,有经验的答辩专家不难识别。
需要明确的是,中小学生科创竞赛成人“代笔”问题,已经涉嫌学术不端、作弊,处罚不能止于取消奖项,而应将其纳入综合素质评价,作为学生的不诚信问题加以记录。
如此,也才能让中小学生远离功利与弄虚作假,把科创竞赛还给学生,真正让其发挥促进科学教育的正向作用。 【编辑:刘阳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