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惕伪AI给高考志愿填报挖坑埋雷

发布时间:2025-01-07 07:59:52 来源: sp20250107

近日,高考落下帷幕,志愿填报工作即将启动。网上出现不少号称以AI辅助“精准填报”志愿的软件,并以此收取高额评估费用。事实上这些软件并未使用AI技术,只是基于以往公开录取信息,进行数据分析后简单推荐,甚至出现不同软件推荐结果大相径庭,志愿分析结果与实际误差极大等问题(据6月20日《北京日报》)。

“AI智能填报成就每一个梦想”“精准填报不浪费每一分”……高考志愿填报日期临近,各种志愿填报辅导广告铺天盖地而来。经历完紧张激烈的考场一战,志愿填报给考生和家长们带来新的挑战。能否精准填报,关乎考生能否顺利进入心仪大学、专业。然而原以为“AI智能”加持,能充分发挥大数据优势,精准落子,殊不知,这AI噱头背后却是“一千个平台有一千个推荐高校”的荒诞结果,既谈不上“精准”,也说不上“助力”,严重的,还会让考生面临“退档”“滑档”等后果,可谓挖坑又埋雷!

我国广告法明确,广告不得含有虚假的内容,不得欺骗和误导消费者。反不正当竞争法第八条规定,经营者不得对其商品的性能、功能、质量、销售状况、用户评价、曾获荣誉等作虚假或者引人误解的商业宣传,欺骗、误导消费者。此类AI智能填报软件摸准考生和家长们的焦虑心理,号称可以根据学生兴趣、性格、分数、意向城市、家庭诉求等提供智能报考方案,以“精准”“利益最大化”“风险最小化”为噱头,诱导考生家长购买会员,少则百元、多则万元支付咨询费用,而后提供质量低劣的服务,这种与实际宣传严重不符的行为,已经涉嫌虚假宣传,侵犯消费者权益。尤其是,考生和家长们在使用这类软件过程中上传的姓名、各科成绩、所在地区、年龄等个人信息,存在泄露风险。

然而,现实中,对该类软件查处十分困难。其一,该类软件是真AI还是假噱头,涉及后台技术问题,界定困难;其二,软件推荐结果即使与实际录取结果差距很大,商家也可能将软件漏洞归结为录取分数改变等因素,借此开脱责任;其三,该类软件提供的类似“智库”服务,背后知识成分几何、定价标准该是多少,目前没有明确规定。上述问题也导致消费者维权困难。

对这种伪AI志愿填报软件应予规范。相关监管部门一方面应该进一步明确此类智能服务的资质标准、定价规则,严格规范广告宣传行为,严查广告中故意夸大、保证推荐成功率的软件,对违法违规行为依法惩处;另一方面,应进一步加大针对高价收费、虚假和夸大宣传、价格欺诈等市场乱象的打击力度。相关搜索引擎、平台也应当履行主体责任,严格规范此类智能填报服务的入驻资质,约束其营销行为,避免泄露用户个人信息,同时对消费者作出必要的风险提示。

其实,AI智能技术应用于高考志愿填报领域前景可观,但是“AI智能”的概念不该被滥用,更不应成为商家“割韭菜”牟利的工具。对此,考生和家长们也应该有清醒的认识:AI只是工具,只能作为辅助参考使用,不可全信。

来源:检察日报

(责编:马昌、梁秋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