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4-12-24 05:40:39 来源: sp20241224
【文化评析】
作者:周洪双
近日,一票难求的“汉字中国——方正之间的中华文明”特展在成都博物馆落下帷幕。自6月10日开幕以来,特展在121天的展览期间接待游客超140万人次,其中年轻观众占比高达80%,省外观众占比超60%。同时,关于展览的网络话题量超过3000万,网友们一致给出了好评。
这无疑是今年夏秋最火爆的展览之一,甚至成为不少文博爱好者专程奔赴成都的理由。数以十万计的游客来到成都,与本地观众一起排队打卡,拼手速预约配套讲座,掀起了一场汉字文化的热潮。这是博物馆的又一次华丽“出圈”,充分彰显了厚重的中华文明、伟大的民族精神的强大影响力和号召力。
“汉字中国”特展吸引观众的第一个理由,就是平时难得一见的珍贵文物汇聚一堂,展现出多彩中国的共同文脉。全国20个省市、40个文博机构齐心协力,汇集珍品共220件,其中一级文物70件,珍贵文物占90%以上,托举了这场成都博物馆建馆以来水平最高、珍贵文物占比最重的展览。众多国宝级文物跨南北、越八方,与远道而来的观众相聚成都博物馆,成就了这场追本溯源的一“字”之约,集中呈现了中华文明的源远流长和多元一体。
循着一条外宽内窄的“时空隧道”进入展厅,一位无声的“讲解员”就来到了观众身边。这里的一个拐角、一束灯光、一抹色彩,都让游客沉浸到厚重的中华文脉中,完成情感和知识的双向传递。横折、竖钩、撇折等笔画走势融入墙体造型,营造出均衡和谐又时有变化的观展体验;以天青绿色表现文明早期的略显青涩,黑色与红色表现文字的演变与成熟,橙红色表现汉字文明像霞光一样普照四方……独到的博物馆语言,正是展现汉字魅力的点睛之笔,让观众在了解汉字发展演变的同时,亦能够认知汉字与历史、汉字与中华文明之间的关系,体悟“汉字是中华文明的标识”这一核心概念。
当然,此次特展能吸引众多观众,在一笔一画之间掀起一场文化热潮,最为根本的还是汉字本身的力量。世界上曾诞生过上千种古文字,但大都消失在历史尘烟中,唯有汉字沿用至今。从距今8000余年的刻符龟甲,到殷墟甲骨、西周金文、秦诏版等文字载体,再到楷书、行书、草书等书体风格,汉字仿佛黄河长江,从源头的涓涓细流,一路汇聚成波澜壮阔的大江大河。观众可以从汉字的演变历程中看到,汉字促进了中国多民族统一国家的形成,维系着多民族的融合发展。
我们应该看到,观众喜爱“汉字中国”特展,还在于这个展览满足了他们文化寻根的需求。来自全国各地的珍贵文物穿珠成链,直观呈现出悠久中华文明的“源”与“流”,让观者找到自己的文化归属,有力增强了文化自信。
我们深入品读“汉字中国”特展,是为了面向未来,赓续中华文脉。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强调的,搞历史博物展览,为的是见证历史、以史鉴今、启迪后人。我们在博物馆中寻根问祖,就是要厘清中华文明的脉络,搞清楚我们从哪里来、到哪里去,承担起在新的起点上继续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这一新的文化使命,更加自信地奔向未来。
《光明日报》(2023年10月12日 02版) 【编辑:邵婉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