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土豆成“金蛋蛋”

发布时间:2025-01-10 23:30:59 来源: sp20250110

原标题:小土豆成“金蛋蛋”

  秋收时节,黄素芳格外忙碌,她种植的700亩马铃薯基地里整日机声隆隆。负责捡拾马铃薯的几十名女工,头上包着五颜六色的围巾,腰间裹上一打网袋,弯腰、蹲下、站起,把一袋袋土豆装进指定包装袋。这些马铃薯再由装卸工搬运至大货车,将被销往全国各地。

  “天一亮就干活,直到天黑才能回家。”黄素芳是内蒙古自治区乌兰察布市商都县的马铃薯种植大户,这个秋天她收获的马铃薯能卖近30万元。黄素芳说,过去是“收不收,吃一秋”,而现在种植“希森6号”品种,一季销售变四季销售,“出苗时间短,产量还高”。

  仅靠卖马铃薯,黄素芳一年的收入就超过20万元,小土豆成了她的“金蛋蛋”。黄素芳还负责代理经销内蒙古希森马铃薯种业有限公司培育的种薯。

  马铃薯的收成好不好,七分靠种子,种薯质量的好坏直接决定着马铃薯收成的多少。“起初推广的过程很难,就算种薯再好,大家没看到收益就是不相信。”黄素芳决定先自己试种,结果产量颇丰。周边薯农看到效果好,开始向黄素芳买种薯、签订单,如今黄素芳和300多户薯农建立了稳定的合作关系。

  除了种薯质量好,乌兰察布市日照充足、雨热同期、昼夜温差大,加之肥沃疏松的沙质土壤,十分适合马铃薯生长,是国内公认的马铃薯产业“黄金带”,被誉为“中国马铃薯之都”。

  在9月23日召开的乌兰察布马铃薯产业大会上,乌兰察布市农牧局局长王世平介绍,今年乌兰察布市马铃薯种植面积达到150万亩,预测产量达300万吨,马铃薯全产业链产值超80亿元。

  商都县是繁育种薯的“风水宝地”。实际上,黄素芳种植的“希森6号”的培育历经11年攻关,在2017年、2018年分别以亩产9.38吨、9.58吨的产量,两度刷新世界马铃薯单产纪录。

  “我们作为国家级马铃薯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坚持培育我们国家自己的马铃薯新品种。”内蒙古希森马铃薯种业有限公司组培中心总经理黄兆文说,这个过程十分艰难,往往需要数年甚至十数年才能选育出1个合格的新品种,“确定新品种后,便要将脱毒苗不断培育扩繁,1株变5株、5株变25株,如此往复,为满足生产需要,我们一年要生产5000万株脱毒苗”。

  脱毒苗经过扩繁后在大棚内培育,生长成鹌鹑蛋般大小的原原种;原原种经过休眠期后,再次播种,半年后成长为原种;原种之后再进行种植,才能生长为可以销售给农户的一级种薯。“这是我们公司马铃薯脱毒种薯的三级繁育体系,从一株脱毒苗到一颗一级种薯,每个过程都需要很长的时间。”黄兆文说,“希森6号”就是这样从3万多粒种子中培育出来的。

  2006年,希森马铃薯产业集团有限公司在商都县七台镇成立内蒙古希森马铃薯种业有限公司,开始大力推进“育繁推一体化”工作。截至目前,已研发选育新品种33个,获得新品种登记证书18个。该公司商都基地是国内最大的马铃薯现代化组培中心和良种繁育基地。

  希森公司之所以选择商都县,一方面是看中这里独有的地理、气候条件,另一方面也得益于京蒙协作的牵线搭桥。

  从北京市平谷区到商都县乡村振兴局挂职的胡江龙,主要负责对接京蒙协作项目,从资金管理到项目进展,他都要实时跟进、及时汇报。胡江龙介绍,商都县立足“中国薯都”核心种植区优势,借势京蒙协作机制,打造了脱毒繁育、基地化种植、规模化加工、现代化储藏、社会化销售“五位一体”的马铃薯全产业链。并且依托希森公司建成占地4万平方米的现代化马铃薯组培中心和7万亩良种繁育基地,构建起脱毒苗、原原种、脱毒种薯完整的三级繁育体系。

  龙头企业入驻给当地薯农带来了增收机遇。胡江龙以商都县七台镇喇嘛板村为例,给记者算了笔账,“种业公司通过订单模式提供脱毒苗,全程给予薯农免费技术指导,每个大棚1亩地能种7万株脱毒苗,生长3个月后,一株脱毒苗能长3粒原原种,最终一个大棚能收21万粒原原种,公司再以每粒0.25元的价格收购,最终一个大棚收入5万元,一年能挣两万元,能够稳定脱贫增收”。目前喇嘛板村共有大棚300个,承包种植的均为脱贫户。

  以前四处打零工的黄素芳如今工作繁忙、收入稳定。她见证了商都发生的变化,“那些年地都荒了,没人愿意种”。而现在农忙时,黄素芳要雇50多名工人,每天的工资为200-500元,“在家门口就有活干,好多当地人生活好了不愿意吃苦,我们还要从外地招工”。

  胡江龙给出了一组更为直观的数据,2022年商都县累计销售马铃薯4.7亿元,通过大棚租赁、壮大集体经济、吸纳就业等方式带动1.2万名农村劳动力增收。连日来,胡江龙忙着申报2024年的京蒙协作项目,他期盼着这些项目落地后,能在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建设、人才培养、科教文卫等方面,给予商都县更多的支持。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石佳 来源:中国青年报

(责编:杨曦、陈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