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4-11-05 11:57:33 来源: sp20241105
中肯基础设施合作结出累累硕果(共建“一带一路”·第一现场)
共建“一带一路”倡议,连接着历史、现实与未来。
600多年前,中国明代航海家郑和七下西洋,多次访问肯尼亚,促进了海上丝绸之路商贸往来,留下千古佳话。如今,中肯两国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携手打造“国家地标”“合作丰碑”“民生工程”,续写一个个促进共同发展、增进民众福祉的动人篇章。
内罗毕快速路——
“与中国的合作,会让我们国家拥有更多‘第一’”
夜幕降临,位于肯尼亚首都内罗毕核心商务区的内罗毕环球贸易中心灯光璀璨。该项目由中航国际投资运营,最高建筑物184米,是内罗毕的地标性建筑。站在贸易中心最高处远眺,一条现代化的交通干线灯火通明,贯穿目之所及的整个城市。这条交通干线,就是被当地媒体称为“内罗毕交通大动脉”的内罗毕快速路。
内罗毕快速路有个当地名字叫Moja,由快速路起点站和终点站各自站名的前两个字母组合而成,在斯瓦希里语中是“一”的意思。快速路项目公关经理简妮·昂吉尤说:“这是肯尼亚首个收费公路项目,也是中国在肯尼亚的首个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项目。正如快速路的名字那样,与中国的合作,会让我们国家拥有更多‘第一’。”
内罗毕快速路由中国路桥工程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简称“中国路桥”)投资开发和建设运营,全长27.1公里,是一条连接内罗毕市区与乔莫·肯雅塔国际机场的快速通道,途经内罗毕核心商务区、国家博物馆、国家体育场、议会大厦等重要地标,将市区到机场的通行时间由2小时缩短至20分钟。截至2023年9月底,快速路累计通行车辆突破2200万辆。
波琳居住在内罗毕东南的卫星城米洛隆戈。工作日的清晨,她要把两个孩子送到学校,再赶到市中心上班。“以前,我和孩子们需要早晨4点起床,最迟5点必须出发,否则都得迟到。现在到市中心只需要半个小时,我们再也不用那么辛苦早起了。”
肯尼亚交通部副部长姆布瓜表示,快速路在大幅缓解内罗毕交通堵塞、降低物流成本、推动经济发展的同时,为肯尼亚吸引了更多的国际投资,助力肯尼亚成为东非地区的经济、交通及旅游枢纽。
在内罗毕经营旅游公司的摩根·穆坎达对此深有感触。他告诉记者,来内罗毕的各国游客对快速路称赞不已,不管是从机场到酒店,还是从市区出发去草原看野生动物,不堵车能省下不少时间,旅游体验也会更好。
走进内罗毕快速路的监控中心,大屏幕显示全线54路高清路网摄像机的实时画面。当地值班人员运用自动监测系统,对拥堵、逆行、行人穿越等情况进行实时监测。中国路桥有关负责人介绍,项目在建设期雇用当地员工超6000人,当地200家分包商和数百家建筑材料供应商从中受益。目前,项目运营雇用当地员工超500人,占员工总数约95%。“内罗毕快速路不仅为肯尼亚引入现代化的道路交通运营和管理体系,而且促进了当地民众就业。”
25岁的布莱恩·马森盖里来自内罗毕以西400多公里外奔格马镇的一个贫困乡村,入职内罗毕快速路项目之前,只到过一次内罗毕。入职以来,他从一名普通的收费员,成长为快速路首位肯尼亚籍收费站站长,如今已经在内罗毕安了家。“日常工作和项目培训使我的职业技能和管理能力得到全方位提升。我要和中国同事一道勤奋工作,不断追求高标准和高质量。”马森盖里说。
蒙巴萨港新油码头——
“不仅要建设好国际化码头,也要守护好这里的蓝色生灵”
从内罗毕乘坐火车,沿着中企承建的蒙内铁路行驶5个多小时,记者来到肯尼亚东南沿海城市、拥有东非第一大港的蒙巴萨。
蒙巴萨港原来的油码头处理90%以上运往肯尼亚及周边国家的石油产品,在东非各国与世界各地的贸易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多年来,老旧的油码头早已无法满足肯尼亚的需求,当肯尼亚寻求合作开发时,中国已经准备好了与肯尼亚携手同行,这是真正的朋友。”2022年1月,中国交通建设集团有限公司承建的蒙巴萨新油码头竣工,时任肯尼亚总统肯雅塔在竣工仪式上如是表示。
从2019年2月正式开工,到2022年8月正式交付使用,与中国企业的合作,让肯尼亚拥有了一座具备国际领先水平的现代化油气装卸码头,蒙巴萨港迎来新的生机。
肯尼亚石油管道公司运营经理哈德森·马拉米说,新油码头可在24小时内完成对一艘油轮的卸载,单个泊位平均输油流量是旧码头的3到4倍。“这极大提升了蒙巴萨港油品处理能力,并带动当地上下游企业发展,为肯尼亚乃至东非地区的快速发展注入新的动力。”
黄昏时分,蒙巴萨港新油码头上橙色的输油臂整齐排列,与落日余晖下的海面融为一体。蒙巴萨港附近海域生活着海豚、座头鲸等2000多种海洋生物。新油码头在施工策划阶段即确定了环境保护目标,在保证工程项目进度和质量的前提下,最大限度保护周边海洋生物和生态环境。
项目工程团队在附近海域设置了8个监测站,每天对海洋水质实时监测;设置了4个观测站,对海洋生物状态进行监测;聘请当地有资质的海洋监测团队参与项目施工活动监测,监测数据每周上传到肯尼亚环保局,为海洋环境保护措施的实施提供支持。“我们不仅要建设好国际化码头,也要守护好这里的蓝色生灵。”项目经理林治平说。
斯瓦克大坝——
“很多人因为项目建设有了收入,生活得到了改善”
在肯尼亚阿西河与斯瓦克河的交汇处,由中国能建葛洲坝集团承建的斯瓦克大坝正在峡谷中崛起。记者抵达大坝施工现场时已是夜晚,天空中的点点繁星与大坝上的一盏盏路灯交相辉映,装卸车、挖掘机、压路机来回穿梭,大坝正在如火如荼建设中。
斯瓦克大坝属于斯瓦克多用途水利开发项目一期工程。斯瓦克多用途水利开发项目是肯尼亚当前单体在建最大的集大坝、供水、灌溉、发电于一体的综合水利枢纽项目,建成后将有力推动实现肯尼亚“2030年远景规划”和“四大发展目标”,为肯尼亚东南部地区的供水、供电、农业灌溉带来巨大经济收益。
大坝所在地区为热带草原气候,一年有长短两个雨季,整体属于半干旱地区。雨季,阿西河水量丰富,但宝贵的水资源没有得到有效利用。当地民众长期以来用水罐收集雨水,或者从水务公司的流动水车买水,耗时、费力且价格昂贵。
斯瓦克大坝项目经理李杉告诉记者,大坝建成后,储水量可达6.88亿立方米,将有效缓解旱季缺水的情况,助力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惠及域内100多万民众。
自2018年动工以来,斯瓦克大坝为当地提供了约2000个就业岗位,员工属地化率达90%以上。30岁的伊丽莎白·姆沃娃是斯瓦克大坝项目上的一名地质工程师,负责现场测绘、岩土岩石勘测等工作,已在大坝项目工作4年多。
记者见到姆沃娃时,她刚从大坝施工现场回到办公室。2017年从肯尼亚东南大学毕业后,姆沃娃在基图伊郡政府环境和自然资源部门实习。“实习期间,我听到斯瓦克大坝项目招聘地质工程师的消息,第一时间就申请了。”姆沃娃说,“我在这儿学习到很多书本上没有的知识和经验。我看到了周边社区的变化,很多人因为项目建设有了收入,生活得到了改善。”
(人民日报 记者 车 斌 周卓斌 黄炜鑫) 【编辑:张子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