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5-01-10 12:10:51 来源: sp20250110
去年,国内外众多互联网企业纷纷布局虚拟现实技术,各种与之配套的可穿戴设备也是赚足了眼球。这一切,都让虚拟现实技术一下子成为从科技界、资本圈到街头巷尾热议的话题。那么,虚拟现实技术如今发展如何?
总台央视记者张丛婧:在海南“深海一号”操控中心,当戴上设备,就可以走进元宇宙的虚拟世界,来到300多公里外的“大国重器”上。不仅能进入平台上的各种空间,还能深入这些装备内部,对每个细小的零件进行拆分,用来远程监测设备和排查隐患。
不仅在大国重器上,眼下虚拟现实技术在普通工业生产中也有了尝试。在一个摩托车智能化车间里,记者看到,通过虚拟生产线,工程师可以掌握每个细节的生产状况和数据,他告诉记者,因为搭载了这项技术,生产效率提升了三倍。
这样突破虚实边界的体验,也开始进入我们的生活中。在一台模拟骨科手术的场景里,医生只需要戴上AR设备,就能够准确定位髓内钉的位置,不用像传统手术使用烦琐的工具,还减少了反复在X光线下透视带来的身体伤害。
记者来到了国内最大的LED虚拟影棚,这里正在调试实时拍摄短片场景,从沙漠到高空攀爬,可以一镜到底无缝衔接。记者看到,成千上万的虚拟场景实时切换,有限的棚内拓展出无限的空间。
中国信通院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研究所副总工程师 黄伟:元宇宙是以人为中心的、沉浸式、实时永续、具备互操作性的一种互联网新的业态,是沉浸技术、人工智能、区块链、物联感知技术等多种新一代信息技术的集成创新应用。
专家给记者画了一张“虚拟现实技术应用图谱”,当前的应用涵盖了大众消费、公共服务、行业赋能三大类。
中国信通院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研究所副总工程师 黄伟:今年以来,元宇宙新业态也在加速向文化旅游、体育运动、工业生产等各行各业融合渗透,整个边际以及场景和领域仍然在不断扩大。预计到2026年,整个沉浸式应用的产业规模将达到千亿元以上。
不仅行业应用持续铺开,眼下,虚拟现实技术创新也在不断突破。专家告诉记者,当前我国相关专利申请数量占全球近30%,位列世界第二。
“小零件”串起“大宇宙”
可以看到,作为未来产业,虚拟现实技术的发展按下了“加速键”,很多人都关注到其中的潜力和机会,采访中记者发现,眼下不少地方都把它作为转型升级、创新发展重要的新赛道,纷纷开始布局。
这是一场在虚拟空间召开的会议,参会的都是动作逼真、表情自然的“数字人”,这些“数字人”真实身份其实都是政府部门工作人员和企业代表,大家讨论的焦点是虚拟现实产业如何在当地更好发展。
而此时,另一场招商会也正在举行。主管部门认真聆听企业最新的研究成果,不想放过任何合作机会。趁着和下场会议的间隙,记者见到了负责招商工作的秦珊珊,在她的一周工作计划表中,记者发现虚拟现实技术的出现率高达百分之八十。
昆山经济技术开发区管委会副主任 秦珊珊:跟以往的每个星期都一样,我们有大量的这种项目的信息、项目的洽谈,每个星期至少要4场,我们还要到北京学习互联网3.0产业园的建设情况。
当地各个部门都在“摸着石头过河”,努力探索发展方向。记者走进工信部门所在的办公楼,发现在布局上,对面就是新入驻的研究机构。
昆山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副局长 蒋晓尉:我们部门跟智库机构实现了“门对门”,对面就是赛迪工业和信息化(昆山)赋能中心,来帮昆山产业未来的发展把脉,对未来产业发展的一些规划提出了很多专家建议。
蒋晓尉告诉记者,当地拥有6000亿元的电子信息和3000亿元的装备制造产业集群,在发展虚拟现实所需的显示技术、新型材料、交互终端带动下,今年有50多家传统电子信息企业转型升级加入这个新赛道,新老企业纷纷入局,串起了一条新的产业链。
从空中视角拍摄到的昆山,看到的企业中,60%都是电子信息企业。当我们拆解一些可穿戴关键设备VR眼镜时,发现芯片、显示模组、通信模组和声学器件等核心零部件,都能在当地找到。距离最近的上下游企业,只有几公里。以前,组装一副VR眼镜,需要从全国调货,如今在这里一天就能完成。眼下,昆山集聚重点企业近百家,初步形成了上下游贯通的完整产业链,企业能够“门对门”研发、“上下楼”送货,缩短了产业化的时间。
昆山梦显电子科技有限公司研发部经理 周文斌:在技术沟通方面非常便利,正常一个产品开发周期可能需要12个月,目前缩短到了6个月,对于我们快速推向客户市场提供了非常有力的保证。
截至目前,北京、上海等40多个城市陆续出台相关的支持政策和专项规划,从技术创新、产业应用等多角度支持虚拟现实技术发展。北京提出,到2025年引进100家以上相关生态链企业;上海提出,要推动建设各具特色的虚拟现实产业园区;南京提出,到2025年关联产业规模超过1350亿元。
工业和信息化部部长 金壮龙:我觉得(虚拟现实技术)今后也是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一个重要标志,加强前瞻性研究,我们支持地方先行先试,要研究制定出台一些产业政策。
算力助推虚拟现实发展
虚拟现实技术落地和发展,不仅仅带动的是硬件设备产业链,作为一种大规模连接的虚拟现实应用场景,还离不开算力中心等新型基础设施支撑。
实时信息交互和沉浸式体验,带来了海量数据处理引发的高渲染、低延时等挑战。如何应对这样的挑战,记者来到了“东数西算”工程的示范项目、全国规模最大的液冷数据中心寻找答案。在这里,记者看到了一款新推出的深度计算单元。
西部(重庆)科学城先进数据中心主任 张自力:我们推出这样的卡,在AI训练方面的算力会大幅提升,支持像元宇宙这样的(虚拟现实)应用。到今年底会超过6000台。
记者了解到,作为八大算力网络国家枢纽节点之一,重庆计划到2025年将数据中心服务器总体数量提高四倍。最新数据显示,2023年我国人工智能算力市场规模将达到664亿元,同比增长82.5%,人工智能算力需求快速增长。
中国信通院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研究所副总工程师 黄伟:在发展的过程中,也会带动像算力设施,包括芯片、显示技术融合创新发展。预计到2026年,虚拟现实沉浸业态的产业规模将达到3500亿元。
专家解读:虚拟世界的现实差距
眼下,虚拟现实技术正在改变着不少行业,未来发展中还有哪些值得注意的地方?来听听专家怎么说。
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研究院电子信息研究所所长 温晓君:有一些(技术)是从研发、验证,到成熟、产业化的过程,有一些也是我们产业补短板的过程。目前行业数实融合发展中还存在设计质效低、数据互通难以及时空人力成本高、培训效果比较差等一些堵点和难点。
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指出,2030年后,预期虚拟现实技术将进入快速发展与生态成型阶段,沉浸式应用开始规模落地,有望创造由3D数字世界与物理世界无缝连接的新型社会景观。
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研究院电子信息研究所所长 温晓君:在技术、产业、应用、治理等取得系统性突破,还需要假以时日。(要)加强关键技术集成创新,加速XR头显、裸眼3D等元宇宙终端的规模化推广,探索相应的创新应用模式,构建系统完备的产业支撑体系。
(总台央视记者 张伟 张丛婧 王海东 杨光 昆山台) 【编辑:李润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