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中国行丨宋代就有“海绵城市”啦?来赣州看古人穿越千年的排水智慧

发布时间:2024-08-25 01:26:55 来源: sp20240825

  夏季,高温、强降雨、台风等天气考验着城市韧性。然而,有一座古城,三面环水,曾经水患频发,却因为一套古代城市排水系统,900多年来不再发生内涝,这就是位于江西赣州北部的赣州古城,古城的福寿沟是世界上最悠久的城市防洪排水工程之一。今天的文化中国行,山水间的生态智慧,我们跟随记者走进赣州古城,一起去看看穿越千年的排水智慧。

视频:文化中国行丨宋代就有“海绵城市”啦?来赣州看古人穿越千年的排水智慧 来源:央视新闻客户端

  不久前,网上的一段视频引起了很多网友的热评。在赣州古城墙外,江水滔滔,城内安之若素。

  总台央视记者 何莉:这座围绕赣州古城的城墙,是目前国内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宋代城墙,说它是铜墙铁壁,一点都不错。根据宋史的记载,这座城墙是“伐石为址,冶铁固基”筑成的,意思是说,城墙是用坚硬的山石为基石,地基用铁水浇筑。这样的城墙不仅坚固,而且还能抵御江水的侵蚀。

  赣州古城位于章江、贡江交汇的三角河套地区,这里曾经非常容易遭受洪水的侵袭。据史料记载,赣州大洪水约100年左右出现一次。所以和暴雨、水灾博弈是赣州古城历史的一部分,城墙也在近千年的历史中不断修葺加固。

  总台央视记者 何莉:城墙抵御了江水的倒灌,那城市的内涝问题怎么解决?长时间的强降雨,赣州的部分地区出现积水,但是有着千年历史的老城却排水正常。不涝的秘密就在于脚下的巷道内,有大大小小的沟渠,叫福寿沟,长度大约有12.6公里。

  福寿沟博物馆工作人员 曾鑫:福寿沟就是古代的城市排水系统。古人的排水智慧在于借势,因此在修建排水沟时,会根据古城内各个区域的高低,修建大小不同的沟渠,来增加水的流速。福寿沟渠的走向,由北向南看,像小篆当中的“福”字,由东往西看,像小篆当中的“寿”字,因此叫福寿沟。

  在福寿沟博物馆,有一段至今仍在使用的沟渠。福寿沟建造的黏合剂是用石灰、黏土、细沙组成的三合土,既没有水泥的硬度,密封性也不好,但是历经千年,为什么它依然能够正常运行?

  福寿沟博物馆工作人员 曾鑫:古代的话讲叫“刚则易折,柔则长存”。它的密封性不强,水会渗到周边土层,反而对福寿沟起到一个间接的保护作用。沟体过硬的话,水的压力更大,会撑开这个沟渠的造型,把沟渠撑裂、撑爆。利用这种方式,它才可以使福寿沟能够从宋朝建成到现在延续千年还在使用。

  沟渠畅通不堵的“五大法宝”

  赣州古城的防洪排涝系统因地势而建,由城墙、沟渠多个部分组成。记者在探访中发现,古人的生态智慧不仅有格局远见,古城内的水塘、铜钱篦子、沉井、度龙桥、水窗等,还处处体现着精益求精的匠心精神。

  在赣州古城,福寿沟的排水系统可不仅仅是下水道那么简单,与它相连的还有近百个水塘。这些水塘就如同“海绵”,当江水高于沟渠水位时,城内汇集的雨水将暂时储存到水塘中,待水位下降之后,再通过福寿沟排入江中。

  福寿沟博物馆工作人员 曾鑫:这些水塘也涉及我们城市的一个循环生态链,它可以起到美化环境、净化污水、养殖种植,还有古代时期的消防作用。我们说的海绵城市的雏形,就是这个水塘。

  总台央视记者 何莉:街道上有很多这样钱币状的排水篦子,它们的洞口非常小,可以防止石块、树枝和生活垃圾掉落。但是比洞口更小的垃圾怎么清理呢?福寿沟内另有乾坤。

  福寿沟内每隔40米,就设有一个比沟底深30厘米的沉降井,掉落的垃圾能够自然沉落,便于及时清理。而在城区与江水连接的出水口,设有一个“水窗”。当江水水位高于排水沟水位时,在水流压力差的作用下,水窗就会自动关闭,江水不会倒灌进入城区。当城区水位高于江水位,福寿沟内的水流会冲开水窗,把洪水排入江中。福寿沟在距离出水口不远的地方还专门设计了一座度龙桥,用来增大水压。

  福寿沟博物馆工作人员 曾鑫:度龙桥靠近沟体的高度是2.5米高、4米宽,到出水口的位置,横切面整整缩小了5倍,它的坡度也有增加,水流就会加快,借助水势把水窗冲开,而且会把沟渠里面的沉积物排出到城外的江中,从而保持福寿沟的畅通。

  年复一年,章江贡水起起落落。在福寿沟畅通运行调蓄排涝的保护下,赣州古城历经千年风雨,仍然保存着古城墙、古码头、古浮桥、铭文砖等诸多“两宋遗址”。

  总台央视记者 何莉:在古街上,我们能够近距离触摸历史的脉动。“一座赣州城、半部宋代史”。在这里我们能够看到,千年以来各个朝代的古迹,感受蕴含其中的古人智慧和他们的宝贵精神。

  古为今用 城市“海绵”会“呼吸”

  时至今日,赣州城区从北宋时期的3.05平方公里,扩大至208平方公里。新城在建设中传承古人智慧,古为今用,活学活用,充分汲取福寿沟建设智慧。

  孙威,是赣州最早的一批责任规划师,从事城市规划设计近20年。雨季的这段时间,他忙着到各处进行调研,将福寿沟蕴含的智慧更好地运用到山区县城的建设中。

  赣州市国土空间调查规划研究中心高级工程师 孙威:在赣州古城城区,福寿沟构建了主次分明、纵横交错的排蓄水网络,极大地提高了城市韧性。但不同地区,地势地貌各不相同,需要我们因地因势、活学活用去科学规划好。

  孙威告诉记者,赣州汲取福寿沟建设智慧,为了满足新城区蓄洪、排涝的需求,新城区建设了湖区、水系等1812亩的水域面积。

  赣州市国土空间调查规划研究中心高级工程师 孙威:城市中央生态公园的水体与雨水管网相连通,就像福寿沟和各池塘相连接一样,增强了城市蓄洪排涝的功能。此外,湖区还种植了水生植物,比如说荷花、菖蒲、睡莲等,来提高公园水体水质。

  在赣州蓉江新区,新城建设保留原有连通章江的5条水系进行建设,同时,铺设了大量的渗水路面,让雨水自然下渗、自然净化,并且经过雨水设施收集、转输和存蓄,新城还正在打造综合地下管网,为韧性智慧城市腾挪空间。

  总台央视记者 何莉:我现在所在的位置是距离地面8米深的城市地下综合管廊,这里被称为城市管线的“集体宿舍”,不论是水路、电路,还有通信设备,都可以在这里集中检修和维护。这样的一条管廊可以避免城市道路反复开挖和空中蜘蛛网的情况,最大限度地释放了自然生态空间。

  规划设计城市的开敞空间,用绿地、河流为界,划分防灾分区,让城市发展更有韧性。

  赣州市国土空间调查规划研究中心高级工程师 孙威:赣州在规划建设中,预留了大量的城市留白,最大限度地适应了地形地貌,保持了基本的生态格局;对沿江、沿河岸空间作出了一定的预留,建设了滨江绿地公园,不仅减少了城市的内涝,也提升了城市的品质。

  (总台记者 何莉 徐斌 杨萍 刘阳) 【编辑:房家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