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4-12-15 17:42:41 来源: sp20241215
中新社 北京11月14日电 (记者 陈溯)“一带一路”自然灾害防治和应急管理国际合作机制14日对外发布的《“一带一路”国家灾害评估报告》(简称“报告”)显示,未来“一带一路”地区洪水事件强度将逐渐增强。
报告以公开的全球灾害数据、社会经济数据和最新研究成果为基础,全面分析灾种的变化趋势和对不同经济体的影响差异,解析“一带一路”共建国家和地区投资所面临的潜在气候风险。
报告显示,“一带一路”共建国家和地区是全球灾害损失最严重区域之一,1900年至2022年间,洪涝灾害是共建国家发生次数最多、影响最严重的自然灾害类型。2001年以来,地震灾害成为导致共建国家死亡人口最多的自然灾害类型,风暴灾害次之,极端温度事件居第三位。
报告显示,“一带一路”地区是气候变化的敏感区域。在气候变化的大背景下,现有的多种全球气候模式预估结果显示,未来极端事件将增加,自然灾害风险将更加突出。青藏高原两侧是热浪的高发区域,中东欧区域东部是干旱的高风险区。
报告指出,随着全球变暖,未来“一带一路”地区洪水事件强度将逐渐增强,特别是在中低纬度地区,气候温暖潮湿的孟加拉-印度-缅甸区域和中国东部季风区域被认为是洪水的高风险区域。这些洪水高风险区的总面积将达340万平方公里,可能影响约17人口。
鉴于此,报告呼吁关注基础设施的气候变化适应性,同时倡导借助合作机制深化交流,拓展科技创新,提升应对自然灾害的能力。
2021年11月,中国应急管理部举办了首届“一带一路”自然灾害防治和应急管理国际合作部长论坛,发布了《“一带一路”自然灾害防治和应急管理国际合作北京宣言》,提出了各方共建合作机制的愿景。两年来,“一带一路”自然灾害防治和应急管理国际合作机制建设取得积极进展。(完) 【编辑:邵婉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