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士谔:驰志空天 躬身忘我

发布时间:2024-11-24 05:07:10 来源: sp20241124

原标题:林士谔:驰志空天 躬身忘我

图为林士谔正在向学生传授科学研究思路和方法。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供图

图为林士谔正在向学生传授科学研究思路和方法。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供图

林士谔是我国航空自动控制和惯性技术学科的奠基者和带头人,也是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的奠基人之一。他为我国航空航天事业和国防建设作出了重大贡献,培养了大批科学技术骨干和优秀人才。

1935年,22岁的林士谔从上海交通大学赴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师从世界惯性技术奠基人德雷伯教授攻读博士学位。读博期间,林士谔在解决飞机的纵向和侧向运动控制稳定性分析过程中,创新性地提出了一种简易的求解高阶方程式复根的方法,后来这一方法在国际上被称为“林士谔法”。

1939年,林士谔获得博士学位。这时正值中国抗战最艰难的时期。尽管导师一再挽留,他还是放弃了国外优越的实验环境,毅然回国投身于“航空报国”的事业中。在没有计算机,只有计算尺的二十世纪五十年代,新中国第一架无人驾驶飞机“北京五号”的自动控制工程就是在林士谔的主持下,利用“林士谔法”完成的。

1952年,林士谔响应党和国家建设一所航空高等学府的号召,创建北京航空学院(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前身),并瞄准国家航空工业发展和“两弹一星”工程急需,创建我国第一个仪表及自动器专业。

建国初期,航空仪表科技人才极度匮乏。林士谔专注于培养党和国家需要的惯性导航事业人才。酷暑寒冬、校内家中,他带领学生翻译和编著了大量著作和教材,传授科学研究的思路和方法,培养了一代又一代科研领军人物,如载人航天工程首任副总师沈力平,我国光纤陀螺开拓者张惟叙,中国科学院院士、陀螺与惯导专家王巍等。

在实验环境异常艰苦的情况下,国内第一个液浮陀螺、气浮陀螺、挠性陀螺、动力调谐陀螺等一系列新式陀螺都是在林士谔的主持或组织下完成的。

林士谔为我国航空仪表技术及惯性技术事业留下了宝贵的财富,他“心怀祖国、勇于创新、甘于奉献”的精神激励着一代代仪器人“爱我中华,志在蓝天”。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供稿)

(责编:郝孟佳、李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