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4-11-30 11:14:52 来源: sp20241130
图①:汉简居延里程简(左)和悬泉里程简。 甘肃简牍博物馆供图(新华社发) 图②:汉代削刀。在简牍上书写有误时,用削刀把错字刮去即可。 图③:描绘士吏图像的汉简。 图②③均为甘肃简牍博物馆提供 版式设计:沈亦伶
核心阅读
简牍是珍贵的历史文化遗存,见证、承载着悠久历史。作为目前全国汉简藏量最大的专题类博物馆,甘肃简牍博物馆现有藏品50129件(组),包括简牍近4万枚。近年来,博物馆丰富文物展陈方式,专注简牍整理研究,开展多样文化活动,让“冷门绝学”走近大众,让简牍文物更好地“活”起来。
简牍是珍贵的历史文化遗存。天水放马滩秦简、居延汉简、肩水金关汉简、地湾汉简、敦煌马圈湾汉简、悬泉汉简……珍贵的简牍像一部“百科全书”,生动讲述着2000多年前丝绸之路上的点点滴滴。
目前,全国半数以上的汉简都出土于甘肃。位于甘肃省兰州市的甘肃简牍博物馆,前身可追溯至上世纪70年代设立的甘肃省博物馆汉简整理研究室。早在2012年12月,甘肃简牍博物馆就正式建立,但多年来一直“有馆无舍”,珍贵的文物只能沉睡在库房。2023年9月,甘肃简牍博物馆开馆,馆藏文物终于能够与观众见面。
以丰富细节活化历史场景
作为目前全国汉简藏量最大的专题类博物馆,甘肃简牍博物馆现有藏品50129件(组),包括从秦代至魏晋时期的简牍近4万枚,以及与简牍相伴出土的纸张、纺织品、木器、漆器、铁器、骨器、陶器等文物1万余件。
“甘肃简牍博物馆是对国内博物馆类型的丰富和补充,希望成为简牍学者之家。”中国博物馆协会理事长刘曙光说。
“茂陵,七十里;伏置,三十五里……”走进甘肃简牍博物馆大门,一条象征丝绸之路的装饰带顺着地面向馆内延伸。这些文字,来自馆藏的两枚极其珍贵的汉代里程简。
居延里程简详细记载了从汉代都城长安至张掖郡的20个驿置名称及间隔里程;悬泉里程简,出土于敦煌悬泉置遗址,记载了从武威郡到敦煌郡14个驿置的详细信息。
两枚里程简清晰勾勒出汉代丝绸之路的路线,让今天的人们知道了从长安出发到敦煌,一路上要经过30多个驿站;也了解到驿站间的距离远近不一,但大致都是一天内可到达。这是迄今为止考古界发现的仅有的两枚记载汉代驿传邮置之间里程的木简。2014年,“丝绸之路:长安—天山廊道的路网”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与之相关的里程简等珍贵文物意义重大。
这样的“明星”文物,博物馆内还藏有不少。
题写在悬泉置一处墙面上的《四时月令诏条》,对如何伐木、狩猎、捕鱼等都做了详尽的规定,被誉为古老的“生态环境保护法”。由18枚简牍组成的《过长罗侯费用簿》,记录了悬泉置接待长罗侯军吏的一份账单,不仅为研究悬泉置的功能和经费物品收支提供了第一手资料,更为研究西汉政治提供了重要史料。
“汉塞边关出土的数万枚简牍内容丰富,在历史研究领域中具有重要的补史、证史作用。”甘肃简牍博物馆馆长朱建军介绍,尤其是简牍记载的很多细节,活化了历史场景,“回望2000多年前丝绸之路的繁华盛景,让我们对中华文明突出的连续性有了更深刻更直观的体会。”
简牍里不仅有历史的宏阔,也有普通人的日常。一些看似“鸡毛蒜皮”的小事,让我们了解到汉代戍边将士生活之艰辛,也描绘出古人丰富细腻的情感世界。简牍捕捉、记录的柔软瞬间,至今依然能打动当代观众的内心。
以多种方式让简牍“活”起来
走进甘肃简牍博物馆的展厅,生动有趣的描述随处可见。文物简介不是“一本正经”的严肃面孔,多了平易近人的活泼味道。
与综合类博物馆不同,专题类博物馆的展品相对单一;而简牍本身的观赏性不强,作为展品最大价值所在的简牍文字,观众又很难直接解读。因此,做好简牍的展陈难度不小。
甘肃简牍博物馆运用多种方式让简牍“活”起来。短视频还原简牍考古发掘时的情景,微电影讲述着一个戍卒的思乡之情和回家之路,动画短片生动讲述边塞的故事……展馆中还设有多种互动游戏:观众输入信息,可以生成自己独一无二的出关凭证——“符传”;举起弓箭射靶,体验戍边将士的“秋射”考核……
丰富多样的展陈方式,充满趣味,带着温度,让简牍走近观众,为人们带来知识的满足和艺术的享受。
目前,在甘肃简牍博物馆内可以看到4个常设展。“简牍时代”展厅介绍了关于简牍的基础知识,包括文书类别、简牍形制和制作工艺等;“简述丝路”展厅展现了丝绸之路的历史原貌;“书于简帛”展厅从书法视角展现了简牍遗墨的艺术之美;“边塞人家”展厅以5封信为故事主线,用诸多细节还原了汉塞边关将士们的日常生活。
首批展出的千余枚珍贵简牍文物,绝大部分为首次与公众见面。
去年博物馆还开设了“二十世纪初中国古文献四大发现展”,通过殷墟甲骨、居延汉简、敦煌遗书、明清档案这4次重要的古代文献典籍考古发现,展示中华文明的博大精深、中华文化的源远流长。
为简牍研究培养更多后备力量
丰富的展陈内容,以扎实的研究为基础。近年来,甘肃简牍博物馆专注于简牍的整理、出版和研究,取得了丰硕成果。《肩水金关汉简》《地湾汉简》《玉门关汉简》《甘肃秦汉简牍集释》(10卷)等简牍文字的整理出版工作,为相关学科研究提供了最新的第一手资料。简牍学国际学术研讨会、“简”述中国学术交流研讨会等平台汇聚更多专家学者,不断破译简牍中的文化密码。
然而,朱建军觉得还远远不够:“比如悬泉汉简可刊布利用的有1.8万多枚,总共8册,目前才出版3册,还有大量资料没有公布。”
为了尽快推进馆藏简牍文字的释读,甘肃简牍博物馆和兰州大学文学院联合开展“兰山论简”读简班活动,以兰州大学古文字学专业的学生为主体,吸引许多其他机构研究者参与,已举办了80多期。
“简牍的内容涉及经济、文化、外交、民俗、交通、生态环境等,非常广泛,释读时需要跟各领域结合起来,对研究者的要求很高。”朱建军说,希望通过读简班等活动,为简牍研究培养更多后备力量。
“我们来看一下流沙坠简……”清脆的讲解声响起,眼前的这名“小小讲解员”叫郑宜卓,是兰州五中的学生。去年年初,甘肃简牍博物馆向学校发出邀约,选拔一批“小小讲解员”,经过半年多的培训,“小小讲解员”们已经上岗。
简牍学是门“冷门绝学”。近年来,甘肃简牍博物馆持续探索,更好传播简牍文化,让简牍在孩子们心中更加亲切有趣。或许,他们中的一些人,将来会选择简牍学作为自己的事业。
《 人民日报 》( 2024年01月17日 12 版)
(责编:卫嘉、白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