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4-11-24 15:21:09 来源: sp20241124
让更多有需求的学生勇敢推开心理咨询室的大门
超七成受访大学生认为高校心理咨询室能满足需求
看着同学们陆续进入工作岗位或升学,为了准备申请博士的论文而延期毕业一年的李升心态有些失衡。发现自己情绪状态不好后,当时就读于福建一所高校的李升在朋友的建议下尝试了解心理咨询,并第一次走进学校的心理咨询室。
近年来,高校学生心理健康越来越引起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去年10月,国家卫生健康委在有关新闻发布会上介绍,试点地区全部高校均设立心理辅导室或社会工作室。
大学生需要怎样的心理咨询室?他们是否了解本校的心理咨询室情况,有咨询需求时能否及时得到满足?咨询体验感如何?近日,中国青年报·中青校媒针对高校心理咨询室建设情况,面向全国高校大学生发起问卷调查,共回收来自246所高校学生填写的有效调查问卷7595份。调查发现,85.17%受访大学生表示所在高校有心理咨询室;78.13%受访者表示目前学校心理咨询室的设置可以满足需求,其中完全满足占43.50%,比较满足占34.63%。
师生双向探索促高校心理咨询室发挥效能
早在2011年,教育部办公厅印发关于《普通高等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基本建设标准(试行)》的通知,其中关于“大学生心理咨询服务体系建设”的条款指出:高校应根据行业要求设立心理咨询室,为学生提供心理咨询服务。有条件的高校可在院(系)及学生宿舍设立心理健康教育辅导室。心理咨询室开放的时间应能满足学生的咨询需求。
中青校媒近期调查发现,受访者通过高校心理咨询室解决困惑情况如下:完全可以解决(27.37%)、解决了一部分(34.17%)、不太能解决(7.10%)、并未解决(1.58%)、咨询后压力更大(0.54%)。54.44%的受访者表示心理咨询室为学生在校内咨询提供了安全、舒适、私密的场所;50.19%的受访者认为在遇到迷茫、压力等情况时可以得到解答和帮助;49.69%的受访者认为高校心理咨询师可以帮助解决学生心理问题,提供情感支持和指导。
在学校心理咨询室的咨询体验让李升觉得舒适而有效。下定决心做心理咨询前,李升在朋友的推荐下阅读了两本与心理咨询有关的书。“读这些书对我去寻求心理咨询有一些推动作用,读完后会理解心理咨询既不是可怕的洪水猛兽,也不是无所不能的灵丹妙药,咨询师和来访者是互相帮助、共同成长的关系。”抱着这样的客观认识与平和心态,李升开始在校内预约心理咨询。
李升的咨询持续了大约半年,总共8次左右,每隔一到两周一次,“几乎每次咨询完都是流着眼泪出来的”。咨询师是一位40多岁的女士,温柔、亲切、包容,“咨询的过程中她提供了很多情感支持。在咨询室让人感到安全的环境下,她引导我去思考,回忆儿童时期的想法”。李升感到咨询下来很有帮助,也解决了他内心的部分成长问题。
今年1月,就读于广东一所高校的刘家楠感到,自己被繁忙的实习、理不顺的论文初稿和头绪杂乱的求职经历“围困”,学业上的困扰带来了和身边人沟通不畅的障碍,感觉自己情绪不对的刘家楠想到了心理咨询。在网上查找到自己所在学校心理咨询中心的公众号、找到预约咨询入口,大约20位校内专职或来自校外心理机构的兼职咨询师的照片、履历、擅长方向、擅长的治疗方式等映入刘家楠的眼帘。跟学校的咨询师交流的1个小时里,刘家楠觉得最大的收获,是获得了阶段性梳理自己的学习生活历程和心态的能力,“之前我自己并不知道怎么梳理,很多想法是混乱的”。
“相比2020年前,最近几年每一年高校学生预约心理咨询室的整体人数和比例都在增加。”西安电子科技大学(以下简称“西电”)心理健康教育中心主任魏萍在高校从事心理咨询工作20余年,在她看来,心理咨询预约量的提升离不开相关科普工作和社会知晓率的提升,克服、改变心理疾病污名化现象是全社会需要共同努力的方向。
“同学不愿意来咨询,一定有自己合理的顾虑,不过我们迫切希望消除心理疾病污名化的负面影响,让有需求的同学愿意寻求专业人士的帮助。”魏萍介绍,当前,高校正不断探索多元化方法,如增加学生预约心理咨询的次数,增加专职心理咨询师、兼职心理咨询师名额,开通简易的校内心理咨询预约系统,设计、发放心理咨询室文创产品,开设心理健康知识科普公众号等。
有需求亦有担忧,受访者关心心理咨询室宣传力度与保密制度
中青校媒调查显示,68.93%受访者认为自己目前对学校心理咨询室没有需求,14.80%的受访者有需求并去过学校心理咨询室,16.27%的受访者有需求但没去过。在有需求但没走进心理咨询室的受访者中,没去过的原因包含不了解学校咨询室情况,不敢贸然前往(44.86%);担心做咨询后被身边老师、同学知道(27.68%);认为学校心理咨询室不够专业(20.65%);学校心理咨询室位置有限,预约难度大、程序复杂(17.73%)等。
刘家楠在寝室门口等比较显眼的位置,见到过写有如何预约学校心理咨询室的宣传贴纸,“如果有意识地想去获得帮助,是很容易找到如何去咨询的”。但不同高校对心理咨询室的宣传力度各不相同,就读于河南一所高校的赵梦园坦言对学校咨询室并不了解,目前遇到心理困惑时,她首先想到的是辅导员,“学校对于校内的心理咨询室宣传不多,可能有的人甚至不知道它在哪儿”。
“预约难”“强制匹配咨询师”也是北京一所高校的林浩然选择校内咨询室路上的“拦路虎”。之前出现负面情绪、原本计划在校内预约的他一直没排上号,由于急切地想要获得心理支持和疏导,他最终选择了市面上的付费心理咨询师。
针对不同受访大学生对心理咨询室可能存在问题的担心,魏萍表示,高校需要通过心理课堂、心理社团活动、心理健康知识讲座等方式普及高校心理咨询室的真实情况。“就拿西电来说,我们从2007年开始为大一新生开设心理健康教育必修课,课上不仅会介绍本校心理咨询室的具体情况,还会鼓励学生尝试多种渠道倾诉,比如介绍一些校外心理公益热线资源,方便满足部分不愿意在校内咨询同学的需求。”
林浩然对学校心理咨询室的隐私保护情况也有所担忧。“我看过一些报道,学生咨询后,学校咨询室会把学生情况汇报到学院,部分没有心理辅导经验的辅导员插手后,反而会加重咨询学生的负担,小困扰演变成大问题,有点得不偿失。”
就读于福建一所高校的隋梦颖也曾担心隐私泄露、咨询师不够专业,但尝试过几次后,她觉得这其实是一种偏见。“心理咨询师由于受训背景不同,咨询的重点和分析的角度存在很大差异,很多人觉得效果没有达到预期,很可能是没有遇到适合自己的咨询师。”
刘家楠曾看过一篇自媒体稿件,讲述学校的心理咨询中心如何将学生隐私透露给了学生家长、同学,当他拿着这篇稿件找熟悉的心理老师讨论时,心理老师感到愤怒而痛心。“他表示自己和同行虽然是学校的老师,但都经过严格的训练,会严谨地遵循保密原则和工作流程。他也担心这篇文章让那些想去求助的同学不敢去求助,从而错失了获得帮助的机会。”刘家楠觉得隐私保护机制要更为严谨完善的同时,也希望一些自媒体不要妖魔化学校的心理咨询系统,让一个本来很好、很有必要,能为有需要的同学提供帮助的手段因此失效。
关于受访大学生集中关注的“担心隐私泄露问题”,魏萍表示,心理咨询中有严格的心理咨询伦理守则,保证学生福祉是第一要务。她介绍:“保密突破需具有相应的客观条件,比如学生出现自伤、自杀,伤害他人等行为时才会出现保密突破的情况。如果咨询师判断需要与学生家长沟通学生的情况,心理咨询师会和学生本人进行沟通,与其探讨告知辅导员、父母的方式,会与学生反复探讨告知哪些内容,哪些内容是不会告知的,让学生了解到告知的目的是如何更好地寻求各种资源帮助自己度过最艰难的这一段时间。如果需要辅导员和学生父母沟通学生情况,心理咨询师会对辅导员进行培训,包括前期心理建设,如何与家长沟通有效,让家长不仅重视学生遇到的问题,还让家长感受到学校和他们一样,当孩子遇到了困难和挑战,大家一起相互支持,共同面对。”
受访大学生期待高校心理咨询室未来发展
虽然暂时没有咨询需求,但赵梦园认为每个人都会遇到焦虑、困惑的时刻。相比“大锅烩”式的讲座,她更期待高校心理咨询室提供的有针对性的沟通。“每个人疏解压力的方式都不同,在掌握了通用的排解办法后,更需要个性化的心理咨询。”
在心理咨询中得到了内心支持的李升希望有需要的同学能敞开心扉,走进心理咨询室。不过他也发现,目前一些心理咨询室的“能见度”还不高,青少年也比较缺乏直接了解如何缓解心理困惑甚至问题的路径。“有很多人遇到问题时不知道如何去解决、不能轻易找到帮助解决问题的资源和路径。”他感到这是校园心理健康机构应该去着力解决的问题。
有过一次愉快的咨询体验后,李升希望同学们能多了解心理相关知识,客观地看待心理咨询,也能在有需要时敞开心扉,走进心理咨询室。如今已经在复旦大学读博的他琢磨着,有机会也到新学校的咨询室进行咨询。这一次不是因为感到心情不悦,而是为了分析自己的性格和成因,以帮助自己更好地发展。“心理咨询并不一定只用于是解决内心的痛苦,终身成长也是一个重要方向,这个方面很多人还不了解,但它能帮助我们实现更为完整的心理功能。”进入新的学习阶段后,李升感到自己的价值体系正在发生变化,他希望能够找学校的心理咨询室,到一个比较舒适安全的环境中,去梳理自己新的思考。
中青校媒调查发现,受访者对高校心理咨询室的发展有所期待,包括增加咨询位置,满足更多学生需求(55.39%);完善咨询室保密制度(53.19%);简化咨询室预约流程(50.81%);配专职心理咨询师,引进更多专业人才(50.28%)。
关于未来高校心理咨询室的发展,魏萍有自己的看法。她认为首先应为心理疾病、心理咨询去污名化,“不能因为学生遇到了一些问题就粗暴地给他们贴上标签,而应当陪伴他们共同面对,相信他有解决问题的潜能”。其次,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建设发展离不开优质的心理咨询师,心理咨询师胜任力的问题值得重视。“需要加强对心理咨询师的职业发展、晋升空间、薪资待遇等方面的关注,让心理咨询师的工作被更多人看到,让其无后顾之忧地服务学生。”此外,高校心理咨询和心理危机干预是一个系统性工程,需要全校师生、家长、全社会的共同参与。“也许有些同学现在出现了一些症状,但请大家多给他们一些耐心、包容和陪伴,等他真正走出这段日子,他会很感激在他至黑至暗的日子里曾有那么一束光,让他继续坚持下去。”
(文中除赵梦园外,其余受访学生均为化名)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程思 毕若旭 王军利 来源:中国青年报
2024年04月08日 06 版 【编辑:黄钰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