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4-12-27 17:59:44 来源: sp20241227
这个暑期,云南大理洱海畔,一群来自古生村科技小院的大学生们组织了一场开放日活动,为当地村民科普饮食、环保、养生、安全知识,现场好不热闹!
将实验室“搬”到田间地头、“长”在地里治“大学问”……这些学生,正是受到全网关注、“自找苦吃”的“小院青年”。他们遍布全国各地,和当地农民打成一片,不断推进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农业绿色高值生产、当地特色乡村振兴。
近日,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农业大学党委书记钟登华接受人民网记者专访时介绍,科技小院的师生每年驻村200多天,通过与多个高校和科研单位合作,“零距离、零时差、零门槛和零费用”服务“三农”事业,把论文写在祖国的广袤大地上。
“拆了四堵墙,架了四座桥,体现了四种品格”
图为古生村科技小院师生开展村庄面源精准监控和农田面源全面调查。赵渝 摄
“10余年来,科技小院走出了一条科学家与农民深度融合、科技与产业紧密结合、‘输血’与‘造血’有机结合的新路,激活了农民增收致富的源头活水,也为乡村培养出了一支‘带不走’的高素质农业人才队伍。”钟登华表示。
一头连着高等学府,一头连着田间地头。
2009年,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农业大学教授张福琐团队在河北省曲周县探索成立科技小院,将科学研究和研究生培养的阵地延伸到农村生产一线,在完成知识学习的基础上,研究解决农业实际问题。
钟登华表示,科技小院的人才培养模式,总结起来,可以说是“拆了四堵墙,架了四座桥,体现了四种品格”。
“具体而言,即拆了学校与社会之间的墙、学科与学科之间的墙、教学与科研之间的墙、教与学之间的墙。同时,架起了学校与乡村之间的桥、师生与群众之间的桥、问题与办法之间的桥、理论与实践之间的桥,体现了艰苦奋斗、无私奉献、上下求索、为民造福的品格。”钟登华说。
在科技小院,学生既是研究生,要搞研究、写论文;也是老师,要给农民讲课;还是技术员,要下田指导农民。科技小院这一人才培养模式荣获2022年度研究生国家级教学成果唯一的特等奖。
“科技小院的发展势头越来越好、作用发挥越来越充分”
图为中国农业大学师生在油菜花田与当地村民交流植株发育情况。刘铮 摄
“‘科技小院’这个名字,是农民取的。在村屯地头,农民对于农业技术有强烈的渴望。当前,科技小院的发展势头越来越好,作用发挥也越来越充分。”钟登华表示。
一个院落,三五农舍,数位专家……而今,科技小院已遍布我国广袤田野,并逐渐走向世界。
记者了解到,今年1月,推广科技小院模式首次被写入中央一号文件。教育部此前数据显示,目前全国已建成1800多个科技小院,157个研究生培养单位参与其中,2700余名研究生指导教师和产业专家、1万余名研究生常年驻扎在乡村。
设立科技小院管理委员会、科技小院管理办公室,研究制定《科技小院管理办法》等规定,拓展学科专业覆盖范围,开展建设质量考核,打造“党建思政+科技小院”模式......当前,中国农大正在建设运行和拟建设运行的科技小院超过200个,并持续完善管理工作机制,着力推动科技小院高质量发展。
“中国农业大学承担着引领示范科技小院高质量发展的使命责任。”钟登华表示,学校以体制机制的完善为牵引,多措并举推进学生党建和科技小院发展深度融合、科技小院发展与乡村全面振兴深度融合、科技小院建设与区域发展深度融合、青年成长成才与服务群众深度融合。
“进一步完善体制机制,以科技小院高质量发展服务强国建设”
今年全国两会期间,作为全国政协委员,钟登华围绕“推动科技小院高质量发展,服务乡村全面振兴和农业强国建设”提出专门建议。
他谈到,通过此前调研发现,科技小院建设发展仍存在一些问题待解决,如在小院建设上,布局较为松散,缺乏统筹规划;在技术服务指导方面,多聚焦单项农业技术,综合性与全面性不足等。
从促进小农户增产增收的1.0版本,到助力产业兴农的2.0版本,而今,科技小院已发展至推动乡村振兴全面发展的3.0+版本。小院虽“小”,连接着“大”时代、“大”天地,发挥着“大”作用。
钟登华表示,下一步,科技小院应重点抓好四方面的工作:聚焦国家重大战略建设科技小院,布局建设国家示范性科技小院集群,强化校际、校地协同和多学科交叉,推进科技小院国际化建设。
“未来,我们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统筹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一体改革,持续探索推动科技小院高质量发展。科技小院模式也必将在推动乡村全面振兴和强国建设的新征程中,发挥更大的积极作用。”对于科技小院的未来发展,钟登华满怀信心。
(责编:郝孟佳、熊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