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这座城市,总书记一直牵挂着

发布时间:2024-11-09 20:37:48 来源: sp20241109

  不久前,习近平总书记到上海市考察调研。他先后考察了上海期货交易所、上海科技创新成果展、闵行区新时代城市建设者管理者之家。

  上海是我国最大的经济中心城市,也是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上海的发展,习近平总书记一直牵挂在心。

  这还要从16年前说起,2007年3月至10月,习近平任上海市委书记。在上海工作期间,习近平下基层、做调研,抓党建、谋创新,为上海发展明确目标、指引方向。回顾在上海的工作经历,他深情地说:“我与上海人民同甘共苦、同舟共济,对上海产生了难以割舍的感情。”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先后六次到上海考察,全国两会期间多次参加上海代表团审议,为上海发展把舵领航。总书记曾说:“虽然不经常去上海,但对上海的情况还是了解的,我还是牵挂着上海。”

“上海的党建要成为中央的一个点”

  2007年秋日的一天,即将调离上海的习近平特意来到市委各部门告别。离开市委组织部,他走到大门口,一只脚已经踩上了汽车踏板,却又回转身,对组织部的干部们说:“上海的党建要成为中央的一个点。”

  在习近平心中,党建工作始终具有特殊重要性。在上海工作期间,习近平先后三次前往兴业路76号,瞻仰中共一大会址。

  上海是中国共产党诞生地,习近平总书记对上海党建工作念兹在兹。

  2017年,在中共一大会址纪念馆,习近平总书记表示,我们党的全部历史都是从中共一大开启的,我们走得再远都不能忘记来时的路。

  2018年,在上海陆家嘴金融城党建服务中心,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党建工作的难点在基层,亮点也在基层。基层党建要“做到党员工作生活在哪里、党组织就覆盖到哪里,让党员无论在哪里都能找到组织找到家”。

  2019年,习近平总书记在上海考察时再次强调“要扎实推进党的建设”。总书记强调,上海是我们党的诞生地,党成立后党中央机关长期驻扎上海。上海要把这些丰富的红色资源作为主题教育的生动教材。

  如今,从村居社区、商务楼宇到新经济、新业态领域,上海积极探索符合超大城市特点和规律的基层党建工作。

  近年来,上海结合“15分钟社区生活圈”行动,打造了包括“1个市党建服务中心、16个区党建(群)服务中心、450余个街镇级党群服务中心、12000余个居村级(楼宇、园区、商圈等)党群服务中心(站、点)”的四级党群服务阵地体系。仅今年上半年,上海市就开展12.2万场活动,服务人次超2500万。

“长期领中国开放风气之先”

  “年轻一代也应该多了解这段历史,认识到社会主义是干出来的、改革开放是奋斗出来的!”

  这是2020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参观“在国家战略的引领下——浦东开发开放30周年主题展”时说的话。

  展览以大量的图片、图表、视频、置景、实物,生动展现浦东的发展奇迹,总书记不时驻足观看。

  展厅内,一处反映浦东烂泥渡路今昔之变的景观,吸引了总书记的目光——一面是逼仄杂乱的里弄小巷,一面是同一视角拍摄的改造后财富涌流的银城中路,变化之大,令人惊叹。

△展厅内,烂泥渡路置景展区。

△展厅内,同一视角上海今昔对比图。上面一张“烂泥渡路”照片,拍摄于1995年左右,下面一张照片则摄于近年,满目高楼林立、绿草如茵。

  讲解员介绍:“浦东人曾经有句戏言‘走过烂泥渡路,行人没有好衣裤’,如今这里已成为寸土寸金的陆家嘴金融城核心区。”

  习近平总书记感慨:“看上去是完全不一样了,没有对比就不会知道,真是沧桑巨变啊!”

  从第一个金融贸易区到第一个保税区、第一个自由贸易试验区及临港新片区……一系列“全国第一”,彰显了上海和浦东改革高地的澎湃活力。

  改革是发展的根本动力,开放是上海的最大优势。

  习近平总书记曾这样描绘上海的“开放”基因:“一座城市有一座城市的品格。上海背靠长江水,面向太平洋,长期领中国开放风气之先。上海之所以发展得这么好,同其开放品格、开放优势、开放作为紧密相连。我曾经在上海工作过,切身感受到开放之于上海、上海开放之于中国的重要性。”

  穿过“海鸥门”,中国第一个自贸区——上海自贸区出现在眼前。

  2016年,上海自贸区运行3周年之际,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大胆试、大胆闯、自主改,力争取得更多可复制推广的制度创新成果,进一步彰显全面深化改革和扩大开放的试验田作用。”2018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再次指示:“把自由贸易试验区建设成为新时代改革开放的新高地。”

  今年9月29日,上海自贸试验区揭牌运行十周年。十年间,在这片全面深化改革和扩大开放的试验田中,一揽子开创性政策相继推出,一系列突破性实践深入开展,一大批标志性成果持续涌现。

  如今,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播下的“种子”,已在20多个省份的自贸试验区茁壮成长,100多项制度创新成果在全国复制推广。

“牵住科技创新这个牛鼻子”

  “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是习近平总书记对上海的目标定位。

  每次到上海考察调研,习近平总书记都会提到一个关键词——科技创新。

  2014年,习近平总书记到上海考察调研,了解医疗科技、汽车研制企业自主创新情况,他强调,“谁牵住了科技创新这个牛鼻子,谁走好了科技创新这步先手棋,谁就能占领先机、赢得优势。”

  2018年,习近平总书记到张江科学城考察调研时强调,要增强科技创新的紧迫感和使命感,把科技创新摆到更加重要位置,踢好“临门一脚”。

  2019年,习近平总书记为上海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支招”,提出强化科技创新策源功能。

  不久前,习近平总书记再次来到张江科学城,考察上海科技创新成果展,了解上海推进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等情况。

  …………

  习近平总书记对上海科技创新寄予厚望。

  这些年,“蛟龙”“天宫”中都有上海“身影”,集成电路、人工智能、生物医药正成为上海的创新高地。2022年,上海全社会研发经费支出占GDP的比重达4.2%,其中基础研究占研发投入的比重约10%。

  上海正在加快向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进军,为城市高质量发展提供新动能,为我国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探索“上海路径”。

“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

  今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上海闵行区考察了保障性租赁住房社区。

  上海保障性租赁住房建设为满足新市民和青年人的住房需求,打造了“一张床、一间房、一套房”多层次住房供应体系,传递出鲜明信号——城市建设以人民为中心。

  2019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上海考察时,首次提出“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重要理念。

  那天,站在杨浦区滨江公共空间滨江栈桥上,习近平总书记感叹“昔日的‘工业锈带’变成了如今的‘生活秀带’”,并语重心长地说:“无论是城市规划还是城市建设,无论是新城区建设还是老城区改造,都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

  2020年11月,在浦东开发开放30周年庆祝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再次提到“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指出城市是人集中生活的地方,城市建设必须把让人民宜居安居放在首位,把最好的资源留给人民。

  一流城市要有一流治理,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对上海城市治理提出要求。

  2017年全国两会期间,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上海代表团审议时提出,走出一条符合超大城市特点和规律的社会治理新路子,是关系上海发展的大问题。

  具体要如何做?2018年11月,在上海浦东新区城市运行综合管理中心考察时,习近平总书记作出进一步阐释:既要善于运用现代科技手段实现智能化,又要通过绣花般的细心、耐心、巧心提高精细化水平,绣出城市的品质品牌。

  城市治理的“最后一公里”就在社区。习近平总书记叮嘱,要及时感知社区居民的操心事、烦心事、揪心事,一件一件加以解决。他语重心长地说:“老百姓心里有杆秤。我们把老百姓放在心中,老百姓才会把我们放在心中。”

  不忘嘱托,不负期许。近年来,上海布局“一网通办”“一网统管”这“两张网”。其中,政务服务“一网通办”聚焦“高效办成一件事”;依托“一网统管”平台,城市运行领域的管理、业务和信息都集中在一个网络系统,相关部门可以及时感知、快速反应、协同处置,从而“高效处置一件事”,让城市更具韧性。

  浦江潮涌,东方风来。习近平总书记为上海擘画的宏伟蓝图正在一步一步变为“实景图”。

  监制/李浙 主编/王兴栋

  撰稿/战星岑 校对/高少卓

  来源:新闻联播微信公众号

【编辑:曹子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