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4-12-21 16:51:37 来源: sp20241221
审议关于今年以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的报告
经济运行延续回升向好态势
本报记者 张天培
9月10日,在十四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一次会议上,受国务院委托,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副主任相里斌作了国务院关于今年以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的报告。
报告指出,今年以来,面对严峻复杂的国际环境和艰巨繁重的国内改革发展稳定任务,各地区各部门坚持稳中求进、以进促稳、先立后破,深化改革开放,加强宏观调控,统筹扩大内需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统筹新型城镇化和乡村全面振兴,统筹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安全,有效应对风险挑战,经济运行总体平稳、稳中有进,延续回升向好态势,新动能新优势加快培育,高质量发展扎实推进,社会大局保持稳定。
报告强调了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突出表现:一是主要宏观指标符合预期。上半年,国内生产总值(GDP)同比增长5%,前7个月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5.9%,固定资产投资增长3.6%,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3.5%。二是高质量发展态势向好。科技创新引领作用增强,新质生产力加快发展,绿色低碳发展步伐加快,经济结构优化升级。新动能加快成长壮大,前7个月高技术产业投资、制造业技术改造投资同比分别增长10.4%、10.9%,分别比投资整体增速高6.8个、7.3个百分点。环境质量继续改善,上半年全国地级及以上城市细颗粒物平均浓度同比下降2.9%;能耗强度继续下降。三是民生保障继续改善。前7个月城镇新增就业826万人,同比多增20万人;上半年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实际增长5.3%。
据介绍,今年以来,经济转型升级深入推进,高质量发展取得新进展;宏观组合政策加力推进,实施效果逐步显现;产业结构调整优化,三次产业协同发展;扩投资促消费稳外贸扎实有力,需求拉动更趋协调;改革开放不断深化,发展活力持续释放;城乡区域协调发展稳步推进,地区经济发展亮点较多;绿色低碳转型发展加快,生态文明建设迈出新步伐;防范化解重点领域风险取得积极进展,安全保障能力进一步加强;就业等民生保障扎实有力,人民生活持续改善。
报告指出,下半年,要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着力推动高质量发展,围绕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加大宏观政策调控力度,强化创新驱动发展,深入挖掘内需潜力,不断增强新动能新优势,增强经营主体活力、稳定市场预期、增强社会信心,增强经济持续回升向好态势,切实保障和改善民生,保持社会稳定,坚定不移完成全年经济社会发展目标任务。
另外,报告表明,在工作中,要把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贯穿于经济社会发展的各方面、各领域、各环节,坚持长短结合,以改革为动力促进稳增长、调结构、防风险,突出把握好五点:要以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加强宏观调控、提高实施效能,要以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推动高质量发展,要以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要以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更好统筹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安全,要以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增进民生福祉。
下半年重点工作具体包括:推动标志性改革举措加快落地;着力推动高质量发展;宏观政策要持续用力、更加给力;以提振消费为重点扩大国内需求;多措并举加大稳外贸稳外资力度;持续防范化解重点领域风险;统筹推进乡村全面振兴和新型城镇化;深入推动区域重大战略实施;扎实推进绿色低碳发展;加大保障和改善民生力度等十个方面。
审议关于今年以来预算执行情况的报告
今年以来预算执行情况总体平稳
本报记者 魏哲哲
9月10日,在十四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一次会议上,受国务院委托,财政部部长蓝佛安向全国人大常委会报告今年以来预算执行情况。
报告显示,今年以来经济延续回升向好态势,高质量发展扎实推进。财政运行总体平稳,国家重大战略任务和基本民生等重点领域支出得到较好保障。
据介绍,今年以来我国经济运行总体平稳、稳中有进,为财政收入奠定了基础,但经济恢复基础尚不牢固,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持续下降、去年政策翘尾减收等因素都对财政收入恢复形成制约。1—7月,全国一般公共预算收入135663亿元,同比下降2.6%。
从收入级次看,1—7月,中央一般公共预算收入59745亿元,同比下降6.4%。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本级收入75918亿元,同比增长0.6%。
从收入构成看,1—7月,全国税收收入111240亿元,同比下降5.4%。1—7月,全国非税收入24423亿元,同比增长12%。其中,国有资源(资产)有偿使用收入增长12.4%,主要是地方多渠道盘活资产。
从财政支出看,各级财政部门加强财政资源统筹,保持必要支出力度。1—7月,全国一般公共预算支出155463亿元,同比增长2.5%。其中,中央本级支出增长9.3%,地方支出增长1.5%。重点领域支出得到较好保障。
报告指出,国务院有关部门按照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认真贯彻预算法和人大预算审查监督有关要求,严格执行十四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批准的预算,围绕适度加力、提质增效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组合使用多种政策工具,大力优化支出结构,强化财政管理监督,提高风险防控能力,固本培元、增强内生动能,经济运行稳中有进。
一是加大财政政策实施力度,着力扩内需、稳增长。综合运用多种财税政策工具,加力支持实施推动大规模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行动。二是坚持创新引领,推动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支持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今年中央本级科技支出预算同比增长10%,其中基础研究增长13.1%。三是保基本、兜底线,切实保障和改善民生。落实就业优先政策,中央财政下达就业补助资金667亿元,支持地方做好高校毕业生等重点群体就业、职业技能培训等工作。四是推进乡村全面振兴,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支持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加强高标准农田建设,将新建项目中央补助水平由1300元/亩提高至2400元/亩。五是加强生态文明建设,推进绿色低碳发展。支持绿色低碳转型,进一步落实落细财政支持碳达峰碳中和工作意见的各项措施。六是加强财政管理,促进资金节约、规范、高效使用。严格“三公”经费管理,严控一般性支出,从紧控制项目支出,从严审核新增资产配置,推动压缩论坛、节庆、展会等活动。
蓝佛安介绍,总的看,今年以来预算执行情况总体平稳,为落实党中央、国务院重大决策部署提供了有力保障。同时,财政运行和预算执行中也存在一些困难和问题,将积极采取措施加以解决。下一步,将重点做好以下工作:提高财政政策效能,集中财力保障重点支出,深化财税体制改革,筑牢兜实基层“三保”底线,防范化解地方政府债务风险,扎实推进财政科学管理。
审议关于推进托育服务工作情况的报告
托育服务工作开局良好、初见成效
本报记者 魏哲哲
9月10日,在十四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一次会议上,受国务院委托,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主任雷海潮向全国人大常委会报告推进托育服务工作情况。
托育服务事关婴幼儿健康成长,事关千家万户,是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的重要配套支持措施。报告显示,近年来,我国托育服务政策法规体系、标准规范体系和服务供给体系逐步建立健全,托育服务工作开局良好、初见成效。统计调查显示,截至2023年底,全国千人口托位数达到3.38个,共有托位477万个,包含社区嵌入式托育、用人单位办托、家庭托育点、托育综合服务中心、幼儿园托班等多种模式,可提供全日托、半日托、计时托、临时托等多种形式的服务。
在强化标准规范支撑、推动托育服务提质增效方面,国家卫生健康委牵头出台托育机构设置标准和管理规范,从机构设置、建筑设计、场地设施、登记备案、收托管理、人员规模、保育照护、营养喂养、健康管理、伤害预防、消防安全、监督管理等方面作出制度规定,着力推动托育服务规范发展。国家卫生健康委、中央编办、民政部、市场监管总局联合印发托育机构登记和备案办法,指导各地建立托育机构备案登记、信息公示等制度。住房城乡建设部修订托儿所、幼儿园建筑设计规范,保障在托婴幼儿环境安全;编制印发城市儿童友好空间建设导则,结合城镇老旧小区改造、完善社区建设等工作增补托育服务设施。各地结合本地实际,细化出台托育机构设置管理、登记备案等实施细则,制定设施配置、运营管理、服务规范、等级划分和评定等地方标准,进一步提升托育服务标准化、规范化水平。
在强化多元投入保障、增强托育服务供给能力方面,国家卫生健康委等部门联合印发文件,明确托育机构用水用电用气用热按照居民生活类价格执行。2021—2024年,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卫生健康委开展托育服务公办能力提升项目和普惠托育专项行动,中央预算内投资下达49.1亿元支持130个县级以上托育综合服务中心、62个公办托育机构和12万多个普惠托位建设。超长期特别国债设立托育建设投向领域。财政部、国家卫生健康委2023—2024年遴选30个地市,中央财政共安排补助资金30亿元,推动地方结合实际发展普惠托育。
在强化综合监督管理、坚决守住托育服务安全底线方面,2023年,国家卫生健康委针对行业领域薄弱环节及突出问题,开展托育机构应急管理、消防救援、安全生产等安全隐患专项排查整改,抓实经常性、针对性安全知识普及,夯实安全基础。2023—2024年,国家疾控局牵头对托育机构、幼儿园等开展采光照明“双随机”抽检工作,做好儿童近视综合防控工作。各地加快建立相关部门协同监管机制,通过常态化、互动式专项行动,定期对托育机构的日常服务管理、从业人员资质与道德规范、食品安全、卫生保健、消防安保、应急处置等方面进行督导检查。
报告指出了推进托育服务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和挑战:地方重视程度不高,有效供给不足;运营成本难降,普惠程度不高;支持措施落地慢,短板弱项多;综合监管不完善,存在安全隐患。
针对推进托育服务下一步工作安排,报告提出,加强法治建设,做好法律政策规划衔接;加强托位建设,夯实托育服务发展基础;加强综合施策,建立长效支持机制;加强医育结合,促进托育服务品质提升;加强综合监管,推动托育服务健康发展。
审议关于推进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加强和改进失能老年人照护工作情况的报告
加快推进中国特色养老服务体系成熟定型
本报记者 张天培
9月10日,在十四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一次会议上,受国务院委托,民政部部长陆治原作了国务院关于推进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加强和改进失能老年人照护工作情况的报告。
报告介绍,发展养老服务事关亿万百姓福祉、事关社会和谐稳定,是落实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的重要任务。民政部会同有关部门不断推动我国养老服务从服务特殊困难老年人为主向服务全体老年人转变,从机构养老为主向居家社区机构相协调、医养康养相结合转变,从政府供给为主向政府、市场、社会多元供给转变,中国特色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取得明显成效,老年人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不断增强。
另外,报告提出我国在养老服务体系建设方面,制度体系更加完备;多元供给体系不断完善;支付保障体系不断加强;综合监管体系不断健全。
失能老年人照护是失能老年人及其家庭的刚需,也是缓解全社会养老服务焦虑的当务之急,是养老服务工作的重中之重。目前,失能老年人照护已经被纳入养老服务体系建设重点。该项工作坚持优先发展、倾斜支持、系统推进,取得明显成效。
其中,照护供给规模不断扩大,一是着力提升养老机构照护能力;二是着力丰富居家社区照护内容;三是深入推进医养结合;四是加强老年人失智预防和干预。照护保障范围不断拓展,一是特困失能老年人的兜底照护保障更加有力;二是经济困难失能老年人的照护保障范围不断拓展;三是广大老年人的普惠照护服务保障有序推进;四是长期护理保险制度建设由局部试点迈向全面推进阶段。照护要素支撑不断加强,一是推进照护队伍建设;二是加强照护科技支撑;三是做好养老金融工作。照护质量管理不断规范,一是探索开展失能老年人能力评估;二是规范老年人照护设施建设;三是建立养老服务标准化工作体系。
我国是世界上人口老龄化程度比较高的国家之一,老年人口数量多,老龄化速度快,应对人口老龄化任务重。随着人口老龄化程度不断加剧,高龄化、空巢化问题日益突出,失能失智、慢性病老年人占比逐年攀升。第五次中国城乡老年人生活状况抽样调查显示,目前我国失能老年人约3500万,占全体老年人的11.6%,老年人患病率是总人口平均水平的4倍,带病生存时间8年多。据测算,到2035年,我国失能老年人将达到4600万,到2050年达到5800万左右。
报告指出,面对庞大的失能照护需求,当前的工作与实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与失能老年人照护需求相比还存在较大差距,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照护保障水平有待提高;照护供给仍然不足;照护人才队伍建设滞后;政策统筹协调仍需加强。
据介绍,为进一步做好失能老年人照护工作,民政部会同有关部门将坚持系统建设,完善养老服务体系总体设计;坚持整合照护,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坚持多元参与,完善失能照护社会支持系统;坚持分层分类,优化可持续综合照护保障;坚持供需适配,多措并举加强照护队伍建设;坚持科技支撑,加快智慧养老技术研发应用;坚持安全第一,筑牢质量管理防线。
报告表示,下一步,民政部会同有关部门将紧紧抓住我国人口进入重度老龄化阶段前的重要窗口期,坚持问题导向和目标导向,将失能老年人照护作为新时代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的着力重点,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失能老年人照护工作,加快推进中国特色养老服务体系成熟定型,让每一位老年人都能安享幸福晚年。
审议关于检查《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法》实施情况的报告
强化农业强国建设的法治保障
本报记者 彭 波
9月10日,在十四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一次会议上,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武维华作了全国人大常委会执法检查组关于检查《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法》实施情况的报告。
报告指出,全国人大常委会今年开展农业法执法检查,目的是发挥人大职能作用,推动各地各部门落实法律责任,加快补齐农业农村发展短板,确保党中央关于农业强国建设的决策部署落地见效。
此次执法检查紧扣法律条文,突出问题导向,聚焦农业强国建设目标,对照法律条文确定21项检查重点,逐条逐项开展检查,全面检视法律实施情况。同时,将执法检查与农业法修订工作相结合,通过执法检查发现问题,为修订法律、完善相关制度提供依据,强化农业强国建设的法治保障。
报告指出,党的十八大以来,各地各部门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的重要指示,积极贯彻农业法及相关涉农法律法规,认真落实法律责任,依法推动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和促进农民持续稳定增收,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取得新成效。
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稳产保供能力持续提升。各地各部门深入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调整优化农业生产结构,全面提升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农业经营体系加快构建。各地各部门稳步推进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巩固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统筹兼顾扶持小农户和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加快发展农业社会化服务,探索符合我国农情实际的生产经营方式。
农业科技引领作用日益凸显。各地各部门紧扣种业、农机、农技等现代农业发展的关键要素,发展农业领域新质生产力,塑造农业发展新优势新动能。
农业绿色发展和农村环境治理成效显著。各地各部门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协同推进农业高质量发展和乡村生态环境高水平保护。
农业支持保护政策不断优化。各地各部门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加强政策供给,强化农业投入责任,加快形成财政优先保障、金融重点倾斜、社会积极参与的多元化投入格局。
农民生活富裕成色更足。各地各部门坚持把增加农民收入作为“三农”工作的中心任务抓实抓好,大力推进城乡融合发展,不断完善农村基本公共服务,着力缩小城乡发展差距,确保农民收入持续稳定增长。
报告指出,从检查情况看,我国农业农村形势持续向好,农业法的贯彻实施达到了依法推动农业和农村经济持续、稳定、健康发展的立法目的,为加快建设农业强国奠定了坚实基础。但城乡发展不平衡、农村发展不充分问题依然突出,与加快建设农业强国的目标任务仍有较大差距。
报告提出进一步贯彻实施农业法的建议,对标建设农业强国新任务新要求,运用“千万工程”经验,聚焦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的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将法律确定的制度规范转化为实现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的政策措施,统筹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和乡村全面振兴,依法促进农业高质高效、乡村宜居宜业、农民富裕富足。具体建议包括:依法夯实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稳产保供基础、依法加强高标准农田建设和耕地保护、依法发挥农业科技和农机装备支撑作用、依法推进农业绿色发展和农村环境治理、依法推动农民持续稳定增收、依法保障农业农村发展要素供给、强化农业农村发展法治保障。
《 人民日报 》( 2024年09月12日 04 版)
(责编:岳弘彬、牛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