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访中国作协副主席李敬泽:文学因时而变,茅奖本身亦是记录书写

发布时间:2025-01-04 18:27:40 来源: sp20250104

   中新社 乌镇11月20日电 题:专访中国作协副主席李敬泽:文学因时而变,茅奖本身亦是记录书写

   中新社 记者 高凯

  作为中国具有最高荣誉的文学奖项之一,已经走过四十余年历程的茅盾文学奖19日晚于茅盾先生的故里乌镇迎来了第十一届颁奖礼。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李敬泽20日接受 中新社 记者专访表示,文学因时代而不断变化,而茅奖作品所具备的一个重要文学追求正是对时代的书写和记录。

  1981年,中国作家协会根据茅盾先生遗愿设立茅盾文学奖,旨在推出和褒奖长篇小说作家和作品。李敬泽表示,“茅盾先生希望设立这样一个奖,寄托着他那一代作家、新文学的先驱们,对于文学中非常重要的一个题材、长篇小说在中国文化的现代化进程中重要作用的信念和期待。可以说,茅盾文学奖体现着新中国文学的理想和信念。”

  不同的时代都有着属于自己的文学气息,创立至今,十一届茅盾文学奖已共评出53部获奖作品。从《冬天里的春天》《芙蓉镇》到《平凡的世界》《白鹿原》,从《推拿》《繁花》到《尘埃落定》《人世间》,再到今年新晋获奖的《雪山大地》《宝水》《千里江山图》等,茅盾文学奖的获奖名单从某种程度上呈现出当代中国文学的“一路走来”。

  “茅盾文学奖有力地反映着四十多年来中国文学的发展变化,而这种变化又是与我们的整个时代的前进发展密切相关的。”李敬泽表示,文学因时代而变,茅盾文学奖作为一个国家级文学奖项,其获奖作品有着各自不同的特点、气象,有磅礴史诗品格的,也有锐利独特小切口式的,但它们所具备的一个重要的共同追求是对于时代的记录,对于时代中的人的记录,是社会的缩影,是社会事物的扩大。正是这一追求,使得它们中的很多成为解读时代的典型文本。

  本届茅奖获奖作品被认为在创新性上颇具看点,《千里江山图》和《回响》先锋的笔调和对类型文学乃至于影视文学叙事手段的化用均吸引到评委的关注。据了解,目前前者已经有了改编的评弹作品,后者的改编剧集更是已经播出。而事实上,近两届茅盾文学奖作品的影视化改编节奏逐渐加快,《人世间》等作品均收获了颇高的热度与口碑。

  对于纯文学作品的“破圈”,李敬泽认为益处颇多,他指出,文学在文化各领域的创作中其实具有非常重要的基础性作用,“对于纯文学作品向其他艺术形式的转化,或者进一步的‘破圈’,我们一直在进行倡导和推动,希望文学能够在诸多层面发挥它的效力,这对文学本身的发展也是很有益的。”他同时指出,纯文学本身的价值仍需要独立看待,“作为文字的艺术,会不会有一部无法被视听化改编的杰出小说,我认为这也是完全有可能的。”

  随着中国的快速发展,中国文学走向海外的步伐在加快。据了解,本届茅奖部分获奖作品的翻译出海工作也早已开启。对于如何令中国当代文学完成及时有效的对外传播,李敬泽表示,文学的海外传播需要尊重规律,需要坚持不懈,“相信水滴石穿,也认清这里没有奇迹”。

  他指出,中国文学在海外影响力的提升,“一方面需要作品本身的创造力、感召力,另一方面,这不是一部作品、一个作家的事情,我们需要不断深入了解中外的文化生态,遵循规律,坚定而有耐心地持续推进。”(完) 【编辑:付子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