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4-11-22 04:51:11 来源: sp20241122
向“新”而行,以“新”提质。今年以来,中国经济一个鲜明特点是,具有高科技、高效能、高质量特征的行业发展态势向好,新质生产力加速发展,新动能新优势不断聚集增强。
重大科技成果持续涌现,国内首个“地面空间站”通过验收,C919大型客机累计交付6架,深中通道正式通车试运营,嫦娥六号实现月背采样返回,成功搭建国际首个通信与智能融合的6G试验网。制造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转型扎实推进,上半年规模以上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增长8.7%,增速高于全部规模以上工业2.7个百分点;集成电路、服务机器人、新能源汽车、太阳能电池等新产品产量均保持两位数增长。同时,新型消费、新基建等领域发展活力也在不断释放。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科技创新成果丰硕,创新驱动发展成效日益显现。2023年,我国全社会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支出33278亿元,规模稳居世界第二,比2012年增长2.2倍。全球创新指数排名从2012年的第34位跃升至2023年的第12位,是前30位中唯一的中等收入经济体。我国在载人航天、探月探火、卫星导航、深海深地探测、超级计算机、大飞机制造等战略高技术领域取得重大突破,量子信息、生物医药等前沿方向取得一系列原创成果。新型工业化深入推进,高新技术企业达46.3万家,工业机器人装机量占全球比重超过50%,全球153座灯塔工厂有62座在中国。
当前,世界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同我国经济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历史性交汇,其中既有难得机遇,又有严峻挑战。依靠创新特别是科技创新实现动力变革和动能转换,不仅是巩固和增强经济回升向好态势的现实需要,更是抢占科技竞争和未来发展制高点、把握未来发展主动权的必然要求。
向科技创新要答案。从全球范围看,科学技术越来越成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力量,高技术领域成为国际竞争最前沿和主战场。当前,我国原始创新能力相对薄弱,一些领域关键核心技术受制于人的局面尚未根本改变。要聚焦国家战略和经济社会发展现实需要,以关键共性技术、前沿引领技术、现代工程技术、颠覆性技术创新为突破口,充分发挥新型举国体制优势,打好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使原创性、颠覆性科技创新成果竞相涌现,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新动能。
向深度融合要空间。我国拥有全球最完整、规模最大的工业制造体系,制造业规模连续14年居全球第一。要坚持以科技创新为引领,统筹推进传统产业升级、新兴产业壮大、未来产业培育,加快形成具有智能化、绿色化、融合化基本特征和符合完整性、先进性、安全性要求的现代化产业体系,切实做好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这篇“大文章”。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推动各类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培育更多高新技术企业、独角兽企业和专精特新中小企业。
向改革开放要动力。要持续深化科技体制改革,着力打通束缚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堵点卡点,打通从科技强到企业强、产业强、经济强的通道。不断加大高水平对外开放力度,以更加开放的思维和举措,持续推进国际科技交流合作,建设具有全球竞争力的开放创新生态。 (本文来源:经济日报 作者:金观平) 【编辑:梁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