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4-11-05 23:52:04 来源: sp20241105
中新网 北京7月6日电(中新财经记者 宋宇晟) “交通量爆满!”
深中通道通车第一天,即便是眼看着这条连接深圳、中山和广州的跨海通道一点点“长大”的徐国平,也被惊到了。
“我那天要从中山去深圳,3点半从中山出发,去的时候就堵得一塌糊涂,回来时已经11点半了,还是堵得一塌糊涂,而且是双向八车道全堵!”
6月30日当天,“深中通道堵了”登上社交媒体的热搜榜,成为中国网民讨论的热门话题;浩浩荡荡的车龙照亮整座大桥的视频刷屏网络。
6月30日晚,广东中山,深中通道上车流密集。当日,历经逾7年的建设,粤港澳大湾区核心工程深中通道正式通车试运营。(无人机照片) 中新社 记者 陈骥旻 摄“最舒心的一次堵车”
在过去的14年间,这位中交公路规划设计院深中通道岛隧设计总负责人,曾无数次设想过深中通道通车时的景象。
“我之前预计,用不了两年,这条通道每天的车流量就能达到近10万车次。”
显然,徐国平的预测过于保守了。通车还不到一天,这个数字就被超过。
数据显示,自6月30日15时正式通车试运营至7月1日15时,深中通道24小时车流量已超12.5万车次。
在近日接受中新财经记者采访时,徐国平回忆起那天被堵在深中通道的心情。他说,这是自己“最舒心的一次堵车”。
资料图:6月30日15时,历经逾7年的建设,粤港澳大湾区核心工程深中通道通车试运营。图为广东中山,车辆行驶在深中大桥上。 中新社 记者 陈骥旻 摄从一张图纸到通车当天即堵车,徐国平用了14年的时间。其中的前7年做前期研究,后7年做设计建设。
“我从业34年了,这是我感情最深,历时最长,也是我干过这么多工程中最艰难的一个工程。作为建设者之一,我看到深中通道开通后能马上发挥巨大作用、得到社会认可,内心很欣慰。”
中交集团展示的深中通道建设模型。 中新网 李太源 摄超级工程背后的“基建狂魔”
14年的时间对于大多数人来说并不短暂,但对深中通道的建设者来说,则显得有些紧张。
全长24公里的深中通道地处粤港澳大湾区核心区域,横跨珠江口东西两岸,是全球首个集“桥、岛、隧、水下互通”为一体的跨海集群工程,也被认为是当前世界上综合建设难度最高的跨海集群工程。
公开报道显示,这样一项超级工程,创造了10项世界之最、研制出10项首创重大装备、攻克了10大国际领先技术……
工程难度可想而知。
中国施工人员需要在离海岸大约15公里的海中建成一座主塔高270米、主跨1666米的悬索桥;还要在伶仃洋近40米深的海底,让23个重约8万吨的沉管实现毫米级精确对接;需要用不到半年时间,在海上造出一座相当于19个国际标准足球场面积的岛屿;还要在中华白海豚的洄游区和重要栖息地内,以尽量少的扰动,开挖沉管隧道的基槽……
视频:从7天缩短到3小时 深中通道创造中国速度 来源:中国新闻网
虽然几乎每位接受采访的参建人员,都会向记者讲述他们在建设期间遇到的各类困难,其中有很多还是世界级难题,但这些项目无一例外均在预定工期内完工。
“基建狂魔”的新高度,仍由“基建狂魔”创造。
资料图:深中通道西人工岛。(无人机照片) 中新社 记者 陈文 摄“中国人就是这样干的”
整个深中通道跨越伶仃洋海域,其中的西人工岛犹如一个巨大的风筝浮在海面,承载着深中通道隧、桥快速交通转换功能。
建设团队研发出世界最大的12锤联动液压振动锤组,将57个直径28米、最重近700吨的钢圆筒振沉,创下141天“快速成岛”的施工纪录。
视频:海底四十米“穿针” 毫米级对接创造传奇 来源:中国新闻网
此外,施工人员还要将23个沉管精准对接到海底。一个沉管就重约8万吨,比“辽宁舰”航母满载排水量还重。
为此,团队花费三年时间首创运安一体船,集成九大智能系统,在海底40米、有暗流有浪涌的环境中,创下23个管节平面安装偏差均小于30毫米的施工精度。
6月30日15时,历经逾7年的建设,粤港澳大湾区核心工程深中通道通车试运营。图为广东中山,车辆行驶在深中大桥上。 中新社 记者 陈骥旻 摄深中大桥是当前世界最大的跨径全离岸海中钢箱梁悬索桥,离海岸大约15公里远,向西与中山大桥相连,向东与西人工岛相接。
施工期间,数百名建设者扎根伶仃洋。中交集团二公司副总经理黄厚卿告诉中新财经记者,施工人员在海上孤岛平台的最长记录达半年多。
在他看来,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法和思路差别不大,“就是依靠我们整个团队,对照目标找出问题,然后解决问题,最后落实执行”。
“这个桥就这么修成了,中国人就是这样干的。”他说。(完)
【编辑:唐炜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