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4-11-05 19:39:54 来源: sp20241105
图为曹行燕在进行文物修复工作。 邹 洋摄(人民视觉)
贵州习水土城镇,四渡赤水纪念馆内有一件特殊的藏品——锈迹斑斑的红军水壶。这是红军途经习水县图书坝时留下的。
2021年的一天,该馆研究室副主任曹行燕接到线索:图书坝百岁老人王超德家,有红军遗留的水壶。征集革命文物,挖掘其背后的故事,是曹行燕的主要工作,她当即决定前往了解情况。
据老人回忆,当年他给红军送酸菜到营地,战士看到他身上的衣服破破烂烂,就送给他一件衣服。第二天早上,听说红军已经走了,他不愿意相信,追到红军睡过的屋里,发现谷草堆里有个水壶,就捡起来一直保存。
听完详细情况,曹行燕回到纪念馆反复查阅历史资料,核实细节,“红军行军路线是否经过了他家,是哪支部队,等等。”确认后,她向馆里提出征集建议。很快,老人将珍藏近90年的水壶捐给了纪念馆。
“革命文物的故事往往能带我们回望当年的历史,找到历史与现实的联结。”2009年进入纪念馆工作以来,曹行燕一直从事文物故事的抢救性挖掘。作为基层文物工作者,她的关注点是那些散落民间的历史细节。“健在的亲历者越来越少,这是一项刻不容缓的任务。”曹行燕说。
在征集文物过程中,她深切感受到群众的朴素感情。
红军战士何木林,在战斗中负伤后留在了土城镇,为了保护救他的村民,装聋作哑多年,直到解放。1962年认定红军身份,何木林获得一张医疗证,可以享受公费医疗。“然而,直到离世,何木林一次也没使用过这张医疗证。”曹行燕说。
纪念馆建馆后,曹行燕等工作人员多次拜访何木林后人,希望能够收藏这张医疗证。“对何家来说,这不仅是一张证件,更是一份情感的寄托和纪念,后人舍不得捐出,我们非常理解。”曹行燕说。如今,纪念馆协助何家将老房子打造成一处参观点,这张医疗证原地展出。
纪念馆组织走访和征集活动,了解到土城镇群众张德高的父亲张志贤曾救助红军战士。新中国成立后,被救红军战士黄万先及其后人给张志贤家先后寄来10封书信。
了解到这条线索后,曹行燕常常到张德高老人家拉家常,听老人讲信中的内容和其父的故事。最终,张德高决定将珍藏50余年的书信捐给纪念馆收藏。在曹行燕的协助下,2022年,两家后人相见。黄万先的儿子遵照父亲遗嘱,将生前留下的150元积蓄送到了救命恩人儿子的手中。遗嘱与两张人民币均已入藏纪念馆。
曹行燕的办公桌上,摞着近百本历史书籍。“学习历史,在实践中不断触碰这段历史,将未被记录的故事挖掘出来,使历史更加丰满,是这份工作格外迷人的地方。”15年来,没有历史专业背景的曹行燕已经成长为精研长征历史的研究者。
梳理展陈大纲,规划展陈路线,整理库房藏品……最近,曹行燕正忙着筹备四渡赤水纪念馆的展陈提升工作。“要将这些年新征集的文物展出,让革命文物走出库房、走近观众。”曹行燕说。
《 人民日报 》( 2024年07月18日 07 版)
(责编:岳弘彬、牛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