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4-11-23 09:35:41 来源: sp20241123
颐和园宝云阁铜窗芯“回家”
铜窗芯铸造至今已逾270年 对恢复宝云阁文物建筑完整面貌具有重要意义
本报讯(记者 王斌)今年是颐和园对公众开放110周年。昨日,由三位爱心人士捐赠的一页宝云阁铜窗芯正式入藏颐和园。北京青年报记者了解到,这页铜窗芯铸造至今已逾270年,一度流失海外,窗芯“回家”对恢复宝云阁文物建筑完整面貌具有重要意义。
颐和园佛香阁西侧五方阁建筑群中央坐落着著名的铜殿——宝云阁,它始建于乾隆二十年(1755年),是清代皇家园林中仅存的一座铜铸建筑,原为清代帝后诵经拜佛的场所。宝云阁坐北朝南,重檐歇山式屋顶上有佛塔形宝顶,正面上层悬挂由满、汉、蒙、藏四种文字组成的“宝云阁”铜匾,下层悬挂“大光明藏”铜匾。
据了解,宝云阁的梁、柱、枋、椽、斗拱、顶瓦、宝顶、门窗以及匾额皆为铜铸,但其式样、尺寸和工艺精细程度与木结构完全相同。殿内坎墙壁上镌刻了当时监工大臣和所有工匠的名字,有铸匠、凿匠、铿匠、拨蜡匠、旋匠、木匠等,总计50余个,是非常珍贵的史料。宝云阁是中国目前尚存工艺中最精巧、体量巨大的青铜铸品之一,其绝妙的铸造工艺,在中国悠久的青铜历史文化中占据重要地位。
宝云阁原有铜门12扇、铜窗20扇、四面门窗上共有菱花形铜窗芯70页。因1860年“英法联军”的焚毁劫掠和1900年庚子之难,20世纪初,宝云阁共散佚10扇铜窗和31页铜窗芯。1940年1月13日,管理颐和园事务所将宝云阁所有现存铜窗(芯)39页拆下存放库中。因为没有了铜窗,看起来像座亭子,因此被人们俗称为“铜亭”。目前,宝云阁不对游客开放。
1993年,经中国文物保护工作者和国际文物保护有识之士的不懈努力,美国国际集团购得10扇铜窗无偿送还国家文物局,并安全运抵颐和园。10扇铜窗约有铜窗芯20页,铜窗制作精致,窗框周边浅浮雕龙纹,尺寸不一;窗芯雕琢精细的菱花格图案,长106厘米,宽20厘米。1995年,经过国家文物局再次协调推进,法国退休文物鉴定专家米歇尔·伯尔德莱捐赠一页铜窗芯归还至颐和园。
此后,颐和园又复制了多页铜窗芯,将它们和库存的铜窗芯、回归颐和园的铜窗芯安装于原来的位置,恢复了这座精美铜质建筑的完整形象。在“园说”展览中,铜窗芯曾经亮相和公众见面。
北青报记者了解到,本次回归的铜窗芯长105.2厘米,宽19.8厘米,为双交四椀式菱花隔扇,铜窗芯铸造至今已逾270年。在捐赠现场,铜窗芯保存于定制的红丝绒匣内,安静地陈列在主会场中央,在灯光映衬下,焕发出幽幽的金属光泽。
据颐和园副园长杜娟介绍,本次回归的铜窗芯与宝云阁现存铜窗的窗芯相比对,形制、构造相同;与约翰·汤姆森1871年拍摄的照片相比对亦一致。通过专业的分析仪对窗芯正面、反面不同部位进行测试,其金属元素的含量与宝云阁其他构件较为一致。文物专家与颐和园藏品征集工作小组鉴定得出本页“铜窗芯”与颐和园现有宝云阁铜窗芯一致,属颐和园宝云阁原有铜窗芯之一。
本次文物回归是继1993、1995年国家文物局两次促成宝云阁铜窗、铜窗芯入藏颐和园后的又一捐赠义举,对于恢复宝云阁文物建筑完整面貌、丰富颐和园馆藏文物体系、激发社会公众关心支持文物博物馆事业的热情具有重要意义。
摄影/本报记者 袁艺
【编辑:房家梁】